蟠桃宮規模雖然不大,但卻是京城中最知名的廟宇道觀之一。自明、清至民國年間,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宮都要開廟三天,名之為“蟠桃盛會”。有的詩文,留下來當時的情景,《草珠一串》上云:“蟠桃宮里看燒香,頑耍沿河日正長。童冠歸來天尚早,大通橋上望漕糧。”說到這兒,臧老爺子更是動情,他說:“我當年是廟會的門童,負責張羅來往的人群。廟會上的情景,我看得一清二楚。”每逢廟會之際,從崇文門至蟠桃宮前沿護城河南岸茶棚、貨攤林立。一溜一溜的大棚,賣豌豆黃兒的特別多;打把式、賣藝、變戲法、摔跤者接連不斷;日用雜貨、風味小吃應有盡有。廟會空地還有雜耍棚子及“畫鍋”的空地演出曲藝。為點綴廟會風光,開廟之前護城河往往開閘放水,崇文門至東便門的水路即可行船,船上游客常聚集票友演出岔曲、單弦牌子曲、時調小曲、蓮花落等。趕廟會的有人進廟燒香,更多的人則是借此踏青時節逛廟游玩、購物散心。這種熱鬧的盛況延續了數百年。
話說至此,好像還沒講起廟會上的故事。不過,現代人講從前的故事,沒有那么深的感觸,費心描述亦不能再現當日輝煌。再提“三月三”蟠桃宮廟會為的還是留個念項兒。畢竟,那些勾起像臧老爺子這些長輩們回憶的場景和人物大多不在了。
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蟠桃宮附近的這條河道由于年久失修,河床淤塞,已經看不出河道的樣子了,昔日歡鬧的趕廟道路,也被寬闊平坦的路面代替,一幢幢高樓和各種公共設施漸漸蓋起。一九八七年,修筑東便門立交橋,蟠桃宮因為正位于主橋道上而全部拆除。就連如今在東便門立交橋西南路邊綠地中的那塊鐵欄圍護的三米多高的“護國太平宮碑”,還是當年經過多少人多少努力才得以保存的。這也是當年繁華的唯一見證。說到這里,臧老爺子聲音變小,語速變慢:“每次回家路過這里,我都要提前一站地下車,從這些高架橋下面走過,再看看這個碑,看看這塊地方……”
河沒了可以再挖,建筑沒了可以再蓋,可記憶沒了就沒了。這上了年紀的臧老爺子正在努力留住這段歷史:老爺子忙得很,他家里墻上自制的掛歷每篇都寫得滿滿的,從第一篇到最后一篇寫滿了去哪家趕場吆喝,去哪家電視臺、報社接受采訪,給哪對新人張羅婚事……隨著時間的逝去,老爺子的記憶則漸漸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