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店名:便宜坊
生日:公元1416年(明永樂十四年),第一家“便宜坊”在宣武門米市胡同創建。
簡介:北京歷史上字號最老的烤鴨店。為塑造“便宜坊”品牌,2002年,便宜坊推出了“花香酥”系列燜爐烤鴨;2003年又推出了“蔬香酥”專利烤鴨,這兩類烤鴨的上市改變了烤鴨工藝和口味。此外,在菜品上也由初期的幾道以鴨為原料的菜,發展到利用鴨身的各個部位制作多種涼菜和熱菜,與烤鴨一起上席,逐漸形成“全鴨席”。位于北三環中路6號的安華便宜坊烤鴨店研制的“秋冬十全滋補鴨湯”,根據藥理相合之處,由鴨骨、洋參、枸杞等補品熬制而成,別有一番獨特的京味。
全家福
寓意美好的全家福是津門傳統名萊,也是著名的“細八大碗”之一。因主料多又以海鮮為主,故又稱之為“燒海雜拌”。
原料:海參,魚肚,鴿蛋,香菇,蝦肉,草菇,冬筍,蹄筋,腐竹
做法:1.將海參、魚肚等所有原料改刀后焯水; 2.將鍋置于旺火上,放熟豬油下八角炸香,投入蔥末,烹調料再將各種主料下入鍋中;3.待湯汁沸后,高湯勾芡盛入大湯盤。
四喜丸子
據說四喜丸子的“遠祖”是南北朝《食經》上所記載的“跳丸炙”,太久遠的事我們不知道,只知道名字喜氣討個好彩頭,味道精美賺個好口福。
原料:豬肥、瘦肉、馬蹄、冬菇、冬筍、雞蛋等輔料,蔥、姜、醬油、紹酒、精鹽、花椒、八角、味精等調料。
做法:1.將豬肥肉切0.3厘米的丁,瘦肉剁成細茸,放入碗內,加入馬蹄碎、雞蛋、蔥姜末、濕淀粉、醬油、紹酒拌勻,做成四個大小一致的丸子備用;2.冬菇、冬筍洗凈均勻切成片,炒鍋放入花生油,上中火燒六成熱(約150℃)時放入肉丸,炸至金黃色撈出;3.放入碗內加入醬油、紹酒、花椒、八角、清湯入籠用旺火蒸30分鐘取出,擺入大盤內;4.原湯倒入鍋內,加冬筍片、冬菇片,用旺火燒開,放入味精、蔥油拌勻,用濕淀粉勾芡,澆在丸子上即可。
紅燒桂魚
年夜飯的宴席上是怎么也不能少魚的,所謂“年年有余”嘛!紅燒的做法應該也是出自魯菜,為北京人所慣用。
原料:魚,酒、蔥、蒜、辣椒,豬油、調味料各少許
做法:1.將魚洗凈、切塊;2.放入熱油鍋內先煎至魚皮呈黃色見硬時,把魚撈出;3.鍋內加熟豬油、酒、蔥、蒜、辣椒、調味料煸炒,再放入肉清湯燒開,將魚放入;4.用小火燜燒10分鐘左右,見魚肉熟、汁呈膠狀后,起鍋晃動,使鹵汁裹包魚塊即成。
賽香瓜
老北京人的這種自娛自樂的閑適最是讓人羨慕,在冰天雪地的日子精神上嘗到了春天才上市的香瓜。
原料:雪花梨,金糕,白糖或木糖醇
做法:雪花梨、金糕切絲,以白糖拌勻。
米粉肉
老北京的米粉肉,米粉一定自己炒制,一定要選優質的豬五花肉,肉香和米香合為一體才是達到了至高境界。
原料:帶皮豬五花肉,大米
做法:1.把帶皮豬五花肉切成長條,加入甜面醬、蔥姜絲拌勻,再放大料、料酒、醬油、鹽、味精、白糖、香油,用手反復拌勻,腌入味約2小時;2. 將鐵鍋上火,放入大米、大料同炒成黃色,出鍋,放在木案上搟成碎粒即成米粉;3.把腌入味的肉條拌入米粉,皮向下整齊碼入碗里,上屜蒸約1小時,吃時合碗扣入盤中。
炒紅果
做法:1.把紅果洗凈,用小刀挖去核兒;2.煮水至開鍋,放入適量冰糖,等糖化了,再煮3~5分鐘;3.把已經洗好的紅果倒進去,再次開鍋后,改小火慢慢燉,時常要攪一下,如果愿意還可以加點兒桂花;4.煮到汁稠了紅了,即可出鍋;5.盛入一個玻璃碗中放進冰箱,冷藏后食用。
老北京豆醬
豆醬是北京傳統小菜兒,吃餃子或是下酒都不失為一道好菜。
原料:無油膘豬肉皮,胡蘿卜,黃豆,青豆
做法:1.先將肉皮入開水汆燙,改刀成一寸半長,較筷子略粗的條;2.湯鍋燒開兩大碗水(約是肉皮的三倍),下入肉皮、大料和姜,燉煮至肉皮軟爛;3.湯只沒過肉皮時倒入生抽,加鹽和雞精調好口味,入黃豆、青豆和胡蘿卜丁略煮后離火;4.將全部湯料倒入一長方形蛋糕烤盒內,用小勺撇去浮油,晾涼后放入冰箱,成凍后隨吃隨取。
芥末墩兒
芥末墩兒是北京春節傳統風味小菜,也是滿族人民世代相傳的一種家常風味小吃,黃白色,又甜又酸又脆又辣,沖鼻通氣,爽口解膩,滋味絕佳。
原料:大白菜,芥茉粉、白糖、醋適量
做法:1.將大白菜剝去老皮敗葉,橫刀切成6~7厘米高的菜墩兒;2.隨后把它一個個分幾次放在漏勺內,用湯勺不斷舀起正在沸滾的沸水澆在菜墩上,一直澆到白菜開始變軟,即一層層碼在瓦盆內,碼一層,撒一層芥末,芥末上撒白糖和少許醋;3.這樣一層層碼好、撒好,最后用棉墊子把瓦盆蓋嚴封實,約五六天即可食用,吃多少取多少,既方便又好吃。
香酥雞
酥乃中華烹調十四法之一,是先將原料下鍋煮熟或蒸熟再用油炸至香酥的方法,特點是外焦脆,里嫩軟、鮮香可口。用此法烹制的香酥雞是魯菜的傳統菜式。
原料:筍雞一只,花椒、大料、桂皮、胡椒粉等料
做法:1.把雞整理好,用精鹽在雞身上搓遍,在盆中加入適量料酒,再放入少許胡椒攪勻;2.將蔥、姜、大料、桂皮、花椒和雞放入盆中腌漬4~5小時;3.待雞體入味后,將雞仰放于鋁盆中,并將腌雞所用的大料、桂皮等撒在雞上,入蒸籠旺火蒸1小時,蒸至骨肉分離時取出;4.趁熱在雞體上涂些醬油或干淀粉,放入熱油中旺火速炸。
板栗扒白菜
白菜和板栗是北京冬天常食的兩樣東西,據“本草綱目”記載:栗,腎之果也。栗能通腎,尤以火煨油炒,勝于煮蒸。誰說北方人不懂保養。
原料:白菜、栗子
做法:1.取白菜頭改刀成條,放入六、七成熟油中浸后再用水燙去油分;2.栗子劈開,水煮去皮,過油,水燙備用;3.勺打底油,烹料酒,放鹽、味精、高湯,放入白菜燒制,勾芡放入盤中,栗子放入同樣的湯燒一下,勾芡放在白菜頭上面即成。
八寶飯
慈禧太后都愛吃的一道甜菜,不但名字吉利,還兼有與年糕同樣的寓意“年年高升”。要做得好吃,只有一個訣竅——不惜工本。
原料:糯米,蜜棗片,桂圓肉片,紅綠瓜細條,瓜子肉,糖蓮心,青梅片,白糖,豆油,豬油
做法:1.糯米用水淘洗干凈,放在容器中加冷水浸2~3小時撈出,放入籠屜中攤開,蓋嚴屜蓋,用旺火蒸20分鐘左右出籠;2.把飯倒入容器內,加入白糖、豬油攪勻;3.取大碗1只,先在碗內壁上涂一層熟豬油,擺上桂圓肉、蜜棗、紅綠瓜、瓜子肉、糖蓮心及青梅,擺成各種鮮艷美觀的形狀,然后取一部分糯米飯攤成碗形,中間放入拌勻的豆沙,攤開,再取余下的部分糯米飯蓋牢、沾光,待用;4.把它放入籠屜中用旺火蒸透,蒸至油、糖、飯融合在一起出籠;5.待第二天,再上籠蒸透經過3次反復蒸制,飯呈紅色時,覆在盆中,拿掉扣碗即可食用,也可澆上糖鹵食用。
爆三樣
老北京的爆菜很多,一定是旺火熱油,而這三樣則可隨意搭配,全看食者的口味而定。
原料:鴨肉,鴨肝,鴨胗,冬筍
做法:1.將鴨肉、鴨肝、鴨胗切片,用精鹽入味并加蛋清、濕淀粉上漿;2.冬筍切片,共同入沸水鍋中氽一下撈出待用;3.用清湯及料酒、精鹽、味精、濕淀粉調成芡汁待用;4.炒勺放入油燒至四成熱,將漿好的主料入油滑散,倒入漏勺;5.勺內留20克油置旺火上,下入蔥、姜、蒜末炒香,下入主配料、倒入芡汁,快帶顛翻幾下出勺裝盤即成。
拔絲水蜜桃
直到現在也喜歡這道甜菜,不僅因為它的甜香,更因一家人爭先拔絲、筷子“步步高升”時的無窮樂趣。
原料:水蜜桃,雞蛋清,白糖,淀粉面,面粉,青、紅絲少許,植物油
做法:1.將水蜜桃改刀切成菱形塊,逐塊托一層干面粉;2.將蛋清放入碗內打勻,放入水淀粉、面粉攪拌均勻成雪衣糊;3.將水蜜桃逐塊裹勻雪衣糊后,放入五成熟的油鍋中炸制,炸至乳白色時撈出瀝干油;4.鍋內留余油少許,放火上,下入白糖,待糖化成稀汁、起小花時,將水蜜桃倒入鍋內,連翻兩三個身,甩點涼水,裝入抹油的盤內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