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藥監部門組織的社區清理家庭小藥箱工作中,康女士一下子交出了5瓶外包裝未啟封的退燒藥“阿司匹林片”。原來,她家里的小孩子身體總不太好,老愛鬧個頭痛腦熱什么的。去年春節前,她尋思著一些常用藥反正都是家庭常備藥,過年正好備用,碰到一些藥品賣得價格低,于是買了不少。誰知道,到頭來,藥沒用,不少已經過了期,只好一扔了之。
無獨有偶,一位退休的張大爺前不久也捧著一大堆已經過期的“多酶片”等十幾盒助消化藥來市藥監局咨詢,被遺憾地告知“不能使用”了。他也是在去年春節前夕,擔心家人胃痛、鬧肚子什么的,又覺得過年去醫院“不吉利”,于是“囤積”了不少藥,結果造成了浪費。
除了這兩個比較典型的例子,藥監部門指出,一些市民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有年前“打年貨”買藥的習慣。他們在一些藥店里,自己作主,像“買菜”一樣買大批“便宜藥品”。但許多人又發現有太多無用的藥品,商家又不給退,于是找到藥監部門投訴。
一些市民由于缺乏藥學專業知識,一旦碰上削價促銷的場合,就一次購買多種藥品,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方便未圖多少,由于短時間內很難用完,常常導致藥品超過有效期,既危及用藥安全,又造成浪費。
另外,還有市民只顧價格便宜而忽略了有效期長短,但萬萬沒想到,有的藥品價格之所以便宜,是因為廠家和商家提供的品種比較接近有效期,結果往往一半還沒有使用完,另一半已經浪費了,只能一扔了之。可見,家庭中有一定的藥品儲備是必要的,但購買時也應該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