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生入學時,一些學校就開設了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相關課程,但其中“消費道德”教育卻一直是空白地帶。霍教授認為,“消費道德”教育應早日進入高校課堂。他說,從高校教育角度來講,除了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引導工作之外,也特別需要在教育制度上借鑒西方的做法,即在經濟來源如獎學金制度等方面,逐步健全和完善學生“自主發展”的機制。
從目前北京、上海等高校的相關情況看,根據大學生年齡和消費行為特點,以強調“合理與適度”消費,反對過度消費、高消費、超前消費,提倡“量入為出”有計劃地消費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道德”教育,不能僅僅進行單純的說教,而是應該以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理性引導。比如開設“消費常識”等課程,提高對不科學消費的抵抗力;發揮學校社團作用,如開展消費問題討論會或有獎問答。此外,成立各種形式的以保持和弘揚民族節儉精神的組織也不啻為有益舉措之一。
平日里非常關注大學生生活方式的霍教授說,高等教育無疑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應該全面關心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適當地引入“消費道德”的相關內容,引導大學生在消費方面的理性行為,他們自己才會在生活中逐漸成熟發展。
“我們也堅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多數大學生也不愿意完全依賴父母。”盡管有這樣的信念,但兩位專家仍表示,大學生消費和其中的非理性消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引起相關方面的重視,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重重雖有多方面原因,但來自校園非理性消費所形成的同群體壓力肯定是其中重要誘因之一。
專家聲音:再富不能富孩子
■原碧霞
上大學了,除了每年近萬元、甚至萬余元的學費、生活費,在上大學前,許多家長還要投資近萬元、甚至萬余元的“入學必需品”。專家認為,對孩子的消費應合理、適度,否則對孩子的未來成長和發育都極其不利。
太原師范學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表示,在中國,一向都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孩子考上大學了,就要錢給錢,要物買物,這不僅導致部分家庭財政透支,還容易使孩子養成大手大腳花錢、貪圖享樂的壞習慣。
有專家指出,當今的學生,較之于十幾年前的學生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上,有了許多新的變化,特別是在消費需要、態度和行為方面表現出了與以前不同的特點,其消費行為方式兩極化趨勢特別明顯。家庭條件不錯的大學生,除了在學習方面受到強化訓練之外,一方面,中國人傳統的疼愛孩子而實際上又是“陷害”孩子的文化觀念和教養方式,使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生活,自我生存發展能力很弱,從而造成了不少學生高消費和超前消費的非理性態度方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消極的享樂主義消費文化的影響,許多學生上大學后,對金錢不知道珍惜,這對于他們的未來成長和發展無疑極其不利。
相力建議,目前,高校寢室基本安裝了固定電話,圖書館、教學樓內也隨處可見卡式電話,教學樓內都設置了機房,學生上網十分方便,手機、電腦等并非是大學生活的必需品。我們應借鑒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對孩子,給他們營造一個適合的環境即可,要讓他們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風要不得,提前消費要不得,應量力而行,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