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制改革后,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大,不少大學生感到生活、學習的壓力更大了,尤其是一些貧困生,學習之余還要為學費、生活費擔憂。
學習壓力
大學校園曾經流行的“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口頭禪,在今天的大學生中已逐漸銷聲匿跡。近期華東師范大學團委對上海九所高校部分大學生心理狀態的調研顯示,學習成績已成為影響大學生情緒波動的第一因素,大學生在學業上更具進取心。
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壓力大,有9.6%的學生表示有厭學心態,但大多數人仍能積極應對。考級考證、選修第二專業、在校外接受課外輔導和培訓等情況在大學生中相當普遍,調查中有88.3%的學生表示會參與這些活動,另有11.7%的學生認為證書并不代表相應的能力,自己將不會投身這類活動。在就業心理方面,由于就業市場競爭加劇,大學生感覺就業壓力較大,有超過半數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后擇業。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于沖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生活壓力
生活的壓力主要在于學生不善于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目前,中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7%是特困生。調查表明,70%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這些壓力對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困擾,貧困生們并不懂得該如何去化解。而調查表明,貧困生正是心理問題高發群體。
來源: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