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競爭激烈、就業矛盾突出,不少高校畢業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有一部分畢業生在新的就業體制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心理準備不足,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心理偏差,有的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反而又影響了他們的就業。
“就業時的盲人”
“寒窗十幾載,好容易擠進大學的門檻,如今就要走向社會,卻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真的很迷茫!”在去往中央民族學院校醫院的路上,筆者碰到了正要去校醫院做心理咨詢的張文。張是中央民族學院2004屆畢業生,在校期間學習成績比較優秀。但即便如此,面對就業他也表現出一臉苦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位同學在自己的一段日記中傾訴:“我已經大四了,還是不曉得自己該做什么?在北航讀書,專業也不錯,自己卻喜歡平淡的生活,不想去爭什么。但是父母卻對我寄以重望,我不愿辜負父母,總是在不斷勉強自己,很矛盾。我相信父母的要求是對的,可自己為什么就一點也沒有積極上進的心態呢?我該如何是好?”
“我是某醫科大學今年的本科畢業,卻沒有辦法進醫院工作,不想做醫生,又不知道明天等待自己的是什么。我不知道該如何設計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如何讓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發揮到最適合的地方?如何給自己的職業和自己的發展方向作一個正確的定位?誰可以幫我解惑?我期待著,我自己也在努力摸索著。雖然我不是現實中的瞎子,但我卻是擇業就業時的盲人……”這是北京某高校網頁上一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的留言。
“即將畢業,我已經給自己設計了很多條道路:要么去私企工作,要么考研究生,要么自己開一家公司……但是我現在比較難的是如何決策的問題,這些選擇都各有千秋,所以到現在我還沒有決定下來,真的很著急。”選擇雖多,北京師范大學的許波卻表現出一臉憂郁。
對于許的情況,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心理治療科主任唐登華教授說:“這是一種明顯的‘角色選擇’問題,很多畢業生在選擇就業的單位時,有多種選擇,而且對于這些工作來說,哪一個都可以,但是他總想挑一個最好的。”
在唐教授接觸的畢業生中,就有過很多這樣的案例。唐教授說他曾接待過一位已經苦苦選擇了兩年之久,仍然沒有結果的畢業生。
心理障礙問題突出
“人太多了,好的崗位會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競爭,要獲得自己喜歡的工作,很難!”筆者在采訪一些應屆畢業生時,很多同學這樣說。
統計資料表明,“十五”期間,我國可提供勞動崗位4000萬個,平均每年有800萬個。而高學歷的人才卻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遞增。2002年,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147萬人,2003年達到214萬人,2004年大約在280萬,按此趨勢,至2005年應屆大學生將達到330多萬人。如果再算上民辦高等院校,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將達到四五百萬人,可占800萬個就業崗位數量的一半以上。加之目前企事業單位的干部職工已呈年輕化趨勢,五年間也騰不出多少就業崗位,所以高學歷就業難在情理之中。
越是求職擇業難,大學畢業生越是容易背上種種心理負擔,比如:在社會為其提供的就業機會面前顧慮重重,不能主動地參與就業市場的競爭,向用人單位展示自我,推銷自我;就業期望值過高,擇業脫離實際;在就業工作中,他們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夠順利就業,害怕失敗等。
唐教授分析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礙:
首先,“角色困難”是很多同學面臨的問題。一些學生在學校時非常優秀,但是在求職就業時卻陷入到無法選擇的困惑之中,其實他知道哪一個選擇有什么利弊,但是他總想找一個最好的。
其次,一些同學不善于接納變化。社會提供給人的空間越來越大,大學畢業生完全可以跨專業工作,比如說學計算機的,不一定要選擇做計算機軟件或硬件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做一些相關工作。而很多同學只局限于所學專業,認為學好了這個專業,一輩子就靠這個吃飯了,沒有開放的心態。
第三,自我認知不準確,缺乏對困難的自我處理能力,不明確自己要干什么。一部分即將畢業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產生懷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無法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正確定位。
除上述之外,在畢業生求職就業中出現的矛盾心理、依賴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從眾心理等,也是導致學生心理困惑的原因。
心理咨詢答疑解惑
“我選擇去美容院,運動或是和朋友聚會。”“我選擇呆在宿舍中聽音樂,看書或是睡上一覺。”“我選擇到酒吧痛飲,或是瘋狂采購。”“我去做心理咨詢,看我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這是筆者在北京一些高校內采訪時,一些同學在面對就業心理壓力時常用的解決方法。
中央民族大學校醫院心理咨詢室的金雪梅老師對筆者說:“我們學校比較特殊,因為民族的特點不同,在就業問題上,各個民族的情況也不一樣。比如維吾爾族的同學,他們比較敏感,遇到事情后就容易出現一些情緒上的波動。每到考試時,一些維族同學也會睡不好覺,總懷疑自己沒有考好。”
金老師告訴筆者,每天都會有3~5人來學校咨詢室做心理咨詢,尤其是每周五上完心理咨詢課之后,來咨詢的人數會更多。“心理咨詢工作對于學生來說,很有必要。”金老師認為。
據了解,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深受大學畢業生的青睞。
“我們充分相信來訪者有自己解決自己困難的能力,心理咨詢只是當局者迷,即同學們處于情緒波動的狀態下,幫助他們看到自己陽光的一面,看到自己有能力的一面。”唐教授說,“我們的心理咨詢工作并不是替他們做出決策,而是讓他們看到,在面對困難時,他們以前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經驗,從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獨立處理困難的能力。”
“其實,這樣的心理咨詢工作能加強就業心理指導,讓我們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做完心理咨詢之后,我覺得自己的以前的想法非常幼稚,心中的疑云也散了,害怕就業的心理也消除了。”一名曾經做過心理咨詢的畢業生這樣說。
但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學校并沒有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只是在學校的醫院內掛一個心理咨詢室的牌子,缺乏專業心理咨詢人員,對于心理健康的投入也很少。
“我們計劃對全校學生做一次心理健康調查,目前的心理咨詢室已經不能滿足同學們的需求,專業人員和經費的缺乏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金雪梅老師說。
據悉,從今年9月份開始,全國各高校將陸續為新生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態。不少老師和學生認為,這將為大學生就業清除一道“攔路虎”。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