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貧困是學生的隱私嗎?讓貧困生“秘密”受助是否有利于他們心理健康發展?這場捐贈儀式在社會上引發了不同聲音……
【正方】貧困生需更多理解和尊重
沈鳴華(復旦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許多貧困學生心理非常敏感,特別是新生心理還不成熟,不希望將自己的貧困公之于眾,不希望因貧困受人關注。所以無論是學校還是給予資助的企業,都應理解和尊重他們。在捐贈儀式上,讓貧困生領資助款、發言等,無非是表達對資助方的感謝,多少有點“接受恩施”的味道,這樣的形式不搞為好。
愛心能否悄悄給?
某校大一學生:學校很關心我們貧困生,一報到就發裝有學習和生活用品的“愛心包”和“愛心電話卡”。可是,學校在公共場合發放,還吸引了許多媒體來采訪,我覺得挺尷尬的,好像被貼上了一張標簽。愛心能否悄悄地給?
【反方】貧困當隱私不利學生心理健康
王克斌(東華大學學生處處長):不少貧困生有自卑心理,不喜歡與同學交往,學校如將貧困看作隱私而過度“保護”,反而不利于他們心理健康發展,即便把貧困隱藏起來,貧困也會成為一些學生心頭的“巨石”。我們要教育學生,貧困并不羞恥,是暫時的,鼓勵他們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正視困難,通過努力學習和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來回報社會。
我校進行大額資助時,受助學生名單事先都在校內公示,為的是使資助活動更公正,防止極個別學生虛報家庭經濟情況。在資助儀式上,我們還組織受助學生發出倡議———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聲音】關懷也要講究方法
葛衛華(上海交大學生處副處長):關懷貧困生應講究方法。以前,我們給貧困生送羽絨服,可發現許多學生不愿意穿,因為穿上就像被打上烙印。后來改送保暖內衣,大家欣然接受。當然,學校也不必刻意為貧困學生保密,在捐助儀式上,是否讓受助學生亮相可以因人而異。有的學生不喜歡“曝光”,不必強求他們上臺;有的學生能坦然面對貧困事實,心態開放,讓他們上臺發言表示感謝也無妨。
貧困生渴望“精神資助”
小孫(上師大四年級學生):我不在意別人知道我接受了資助;但不喜歡那些商業味太濃的資助活動,自己有點像道具。大學低年級時,經學校牽線,我接受了一位老先生的資助后,經常給他寫信,節日里去拜訪他,聽他傳授為人治學之道以及對貧困的看法,很有啟發?,F在,我已不再接受他的資助,但我倆仍經常聯系,成了忘年交。這樣的資助已從經濟資助拓展為精神資助,很有意義。
【記者手記】理解和引導并重
采訪中記者聽到一個例子,頗為感慨:某高校一群老師長期資助一名貧困生。這位學生畢業時,老師們還計劃專為他搞一次活動,以此來紀念和祝賀。令他們驚訝的是,這位學生悄悄離校,沒給任何一位老師留下聯系方式,從此斷了音訊。
貧困生是個特殊群體,需要關懷。學校和社會各方在表達關懷時,應該滿懷真誠,也要講究關懷藝術。要理解貧困生,但這種理解不是遷就和過度呵護,而要在理解基礎上加以引導,在經濟資助的同時重視精神關懷,引導他們確立自強、自信、自立、樂觀的生活態度。
作為貧困生,不妨以開放心態接受資助,同時懷有一份感恩之心。懷著感恩之心的人是快樂的,這種快樂將成為個人成長發展的積極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