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您的《圖窮對話錄》,我動不動就流淚,有時是因為您點亮的那支希望的火把,有時是因為落魄人兒絕望的處境。時而您給予我萬丈激情,時而您提醒我正在冰山一角。
我現在大三,學的是人力資源專業。我剛從新東方回來不久,在那里,為時20天的GRE培訓不只是給了我英語,更多的給了我迷惑。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的路該怎么走。直接畢業工作心有不甘,就業形勢不好,所以我初步打算考一個經濟類或者管理類的研究生,據說一個知名度高的學校的研究生出國是非常有希望的。
問題是我認為考取一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研究生的難度不亞于申請留學,所以我現在準備出國。即使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問一個像樣的問題,您也不會怪罪我對嗎?徐老師,不光我很迷茫,周圍的同學也是如此。只不過我去了新東方,心里面又多了一塊砝碼,壓得我更加無所適從。您說我該考研嗎?如果是,什么專業什么學校更有利于出國呢?
我不想跨太大的專業,應該是經濟或者是管理類。工作幾年再考GMAT可行嗎?問題是到時我也不一定會有上百萬的學費呀。或者現在就準備考10月份的GRE,橫下心來開始申請?幫我出個主意吧,學生在這兒有禮了。
你的讀者,
汶欒
回信見下頁
@pagebreak@
親愛的汶巒:
你的迷惑,是一個時代的迷惑,所以,我要寫信給你,讓你走出這個迷惑。
依照你信中的邏輯,好像大學生畢業后,天經地義要出國,或者考研究生。對于畢業后就業這樣一個重大問題,用一句話輕率地否決:“直接畢業工作心有不甘,就業形勢不好”。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到底是因為“就業形勢不好”而要出國或考研呢,還是沒有留學和讀研就“心有不甘”而不想工作?
假如僅僅是因為“就業形勢不好”的話,為什么不創造條件去努力尋找就業機會呢?就業,在職業場上尋找你的未來(包括教育和職業雙重發展),是你這樣的應用型專業學生大學畢業后的主要出路,甚至是惟一出路。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這是教育與在才成長的基本規律之一。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大學生,你本身就是中國社會緊缺的人力資源。中國人力資源的理論與實踐非常落后,正是學有所長的你龍騰虎躍的大好舞臺。放棄這個舞臺而空談什么留學與考研,毫無疑問是一個重大戰略錯誤。
學以致用。畢業后努力尋求人力資源方面的職業發展,才是你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假如你僅僅因為這個最重要的人生目標——即職業目標并不像甕中捉鱉那么容易獲得就輕易放棄它,或者故意躲避它,這樣的思路,是失敗者的思路,我可不敢茍同。
話說回來,如果真是因為“就業形勢不好”而繼續在學校讀書,是可以接受的理由。這在西方社會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但問題的核心是:西方人如果遇到就業形勢不好而讀書,他一定是去讀那個畢業出來之后能夠改變他的“就業狀態”、確保他能夠找到工作的專業。他絕對不會為學位而讀學位,他更不可能迫于家庭和社會壓力而讀學位。否則,從失業到失業,直接滅亡。
我在加拿大最大的新聞雜志《McLean》上讀過一個“大學生就業難”的故事:一個大學生,擁有加拿大最好的麥吉爾大學(McGill)的兩個學士學位,社會學和人類學,結果雖然他關注“社會”,喜愛“人類”,但“人類社會”卻幾乎要拋棄他。三十上下的人了,找不到工作,沒有飯吃,只好回到一個社區學院去讀一個汽車修理大專。他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知識越深越貧窮,學位越多越反動(后面一句話是我加的)!
這個故事的教益是:無論你學什么專業,攻什么學位,我都不反對。我惟一反對的,是不考慮就業前景,一味追求學位、知識的那種奮斗思維。
不幸的是,你的來信恰好完美體現了我反對的這種思維方式。在你的奮斗心理結構中,你遺漏了我最提倡的就業中心取向,表達了我最反對的那種為學位而學位、為出國而出國的考研和留學意愿。你的這種心理結構,是中國大學生經典的錯誤的就業心理結構。這個心理結構,是造成大量中國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大學生自身在就業心理、就業觀念、求職技能以及就職文化等方面的迷茫和滯后,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