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曝質量丑聞 保質期內變質成豆腐渣
2006-03-01
新華網浙江頻道11月16日電 牛奶因豐富的營養、濃郁的奶香和溫潤的口感倍受推崇,成為許多消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市場調查液態奶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趨勢。由于牛奶的工藝要求很高,在購買時消費者一般都選擇為大眾認可的大品牌,但大品牌是否就是產品質量的保障?近期,伊利牛奶就因保質期內出現質量問題,連續遭到消費者的投訴。
伊利牛奶變質連日遭福州消費者投訴
2005年6月,福建福州消費者陳宏向媒體投訴稱,喝了250毫升裝伊利牛奶后,出現腹漲腹痛現象,再打開幾盒包裝后發現牛奶變質,在工商人員的協調下廠家才答應賠償200元。此后兩天,消費者林升澄又訴,他在南門兜融冠超市買了一箱伊利純牛奶,飲用后也出現嘔吐和腹痛的情況,連續打開幾包,發現牛奶出現結塊現象,廠家只同意退一賠一。
7月11日,記者就福州兩消費者喝到變質牛奶一事及賠償事項,聯系到伊利福建辦事處負責銷售的秦經理。秦經理告訴記者,他不太清楚此事,不過食品行業正常都有個概率的問題,而且一冷一熱的氣溫及飲用不對容易引起食道和腸道的反應。牛奶結塊最關鍵的因素是一冷一熱,這是運輸過程中儲存環境的問題,比方牛奶在太陽下曬的時間過長了,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記者:但兩位消費者都是在超市里購買的,在超市的恒溫環境下不會出現一冷一熱的情況。您的意思是說這是運輸過程中的問題?
秦(簡稱):對,運輸過程太長,天氣的溫差又比較大。至于賠償都是按國家《消法》規定執行。消費者碰到變質牛奶情愿找媒體解決,是因為一般消費者都愿意逮住企業多撈一點錢。消費者說產品對身體造成傷害,也是一個有爭議性的問題。生理的問題比較復雜,比方有的消費者不適合飲用牛奶,再者消費者購買到結塊的牛奶,第一反應應該是牛奶不能喝了。
記者:消費者喝牛奶一般會習慣性地使用吸管直接飲用,一方面圖包裝的便捷,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品牌的信任,固有可能未想到牛奶可能有問題。
秦:兩消費者購買的有可能同一批次的產品。不管消費者腹瀉是否是因為牛奶的質量問題,我們都會解決。
記者:這兩起投訴貴司已做出了賠償,這是否表示已承認產品的確存在質量上問題?伊利多次出現牛奶變質的問題,而貴司每次都解釋是運輸過程中造成的,為何運輸過程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
秦:照公司的規定,我實際上沒有權利和你說這么多的,因為公司設有專門的對外部門,但我可就所了解到的行業情況和你溝通一下,其他的問題我不能接受你的采訪。很多時候,消費者喝了我們的牛奶后就是說不舒服,我們給他解決問題,他又說產品沒有問題怎么會給我解決,不給解決他又找媒體。按照國家規定食品有萬分之幾的非正常損壞,但沒有消費者愿意按《消法》接受一賠二,都覺得給他們的身體造成了損害,要求高額的經濟補償,這給企業制造了困難。
記者:《消法》不是規定消費者索要賠償要講究證據嗎?工商部門也是以消法為依據來協調和處理投訴的,福州兩消費者購買的牛奶出現變質和結塊不是有事實依據嗎?
秦:結塊和變質不一樣。在牧區,牧民保存鮮牛奶的辦法就是把鮮牛奶放在太陽暴曬,乳膠蛋白被吸收,曬得結塊后再把它做成奶酪等奶制品。在南方,消費者可能會認為是牛奶出現了質量問題。記者:國家對液態奶所含蛋白有嚴格的規定,液態奶出現結塊的現象,本身也屬于產品的質量范疇。秦:在南方賣的是液態奶也只能是按照液態奶的標準做。
專家指出,牛奶的乳香味及風味主要是通過其營養成分體現的,如蛋白質、脂肪、乳糖等等。除了這些主要的營養成分外,還有一些微量的有機物,如各種酶類。盡管酶的數量微小,但是它的存在對牛奶成分及口味的影響卻很大,純牛奶結塊,煮沸后分層,呈豆腐狀,沉淀,即是由酶引起的。結塊后的牛奶成分發生了變化,雖然可能對人體無害,但一旦伴隨變質出現,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出現比方嘔吐、腹瀉、頭暈等中毒現象,所以建議不要飲用結塊的牛奶。而工商人士也表示,牛奶結塊屬于產品質量問題。如果發現牛奶有脹包現象,或牛奶中有結塊、分層等,說明牛奶已經開始變質,千萬不能食用。
自稱伊利公關部的高蘭(音近)女士聯系到記者,高女士在電話中稱:不僅是伊利牛奶,蒙牛和光明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雖這不能稱之為正常現象,但福州兩消費者投訴伊利牛奶的問題已經處理妥當,消費者也對賠償感到滿意,記者沒必要再做相關的報道。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