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豆腐市場系列調查之二
2005-07-15
北池頭的豆腐坊難道真就塌火了
西安城南北池頭村人做豆腐的傳統由來已久,自唐以來,歷朝歷
代,聞名遐邇。西安城內外許多人都把北池頭村當作自己放心的豆腐
坊,豆腐也讓北池頭村人活了個安逸自在??山陙恚湃巫粤鞯墓?
理讓北池頭村幾乎成了黑心豆腐作坊的代名詞。
長安豆腐數北池
北池頭村清朝以前叫古北池,因地處曲江池的北面而得名,村里
的地下水清澈甘洌,非常適合做豆腐,有說從唐宋以來,北池頭村就
是關中百姓最喜歡的豆腐坊。按照一位工商管理干部的考證,村旁大
慈恩寺的和尚從唐朝開始就靠吃北池頭村的豆腐打牙祭,據說和尚們
還將此事記錄在寺里的石碑上面。
或許從那時起,古長安人就默許了北池頭村生產、供應豆腐的龍
頭地位。按照北池頭村老村主任朱根宣的話說,人老幾輩,北池頭村
就是以豆腐為生。解放前,北池頭村人靠賣豆腐量米面、稱油鹽,生
活較周邊寬松。解放后,國家把北池頭村的豆腐坊納入計劃經濟體系,
北池頭村人按照“來‘豆’加工”的辦法,把市商業局調撥來的黃豆
加工成豆腐,再按照國家下撥的計劃把豆腐分送到西安市各蔬菜副食
供應網點和丈八賓館、人民大廈等地,那時,北池頭村的豆腐上管招
待外賓的廳堂,下管普通百姓的廚房。
那時,西安人一提起北池頭的豆腐,準翹大拇指,名牌!
改革開放后,隨著土地承包到戶和個體經濟的發展,北池頭村人
用家傳的磨豆腐手藝開家庭作坊的也就越來越多了,到1985年前后,
全村1200多戶人家,有將近500戶從業于豆腐行當,照北池頭村豆腐
生產大戶王連富的話說,那時,每天早上村子東西南北的路上都讓拉
豆腐的車堵得嚴嚴實實的,村里的豆腐坊日加工黃豆將近5000公斤,
四鄰八鄉的群眾都說北池頭做的是“露水生意”,意思是一早就把生
意做完了。
北池頭的豆腐牌子倒了
由于磨豆腐這個行當技術門檻、資金門檻都較低,在全村豆腐生
意興隆的同時,缺乏管理的家庭小豆腐作坊也隨即大行其道。一時間,
只要有能擺下兩張單人床的地方,就支鍋起灶磨起豆腐來。不少小作
坊為求得競爭中低成本帶來的價格優勢,開始在生產過程中摻雜使假,
用霉變劣質豆子加工豆腐。要知道,豆腐的成本除去每斤豆子出老嫩
豆腐光分量上就相差三倍之外,好豆子與壞豆子的差價更是天壤之別,
也就是說,有些黑心豆腐的成本尚不及同樣重量的好豆腐的五分之一,
小小一塊豆腐也做出了如此暴利。這一來,曾經讓西安人吃得放心、
舒心的北池頭豆腐好似一下掉進了灰堆里,吃又吃不成,扔又舍不得。
這種狀況到2000年以后更加嚴重。由于對租房戶缺乏管理,許多外地
人開始利用北池頭村豆腐的品牌效應,在村里租房生產假冒的“北池
頭豆腐”,一時間,大量不符合衛生要求、原料低劣、添加劑嚴重超
標的“黑心豆腐”從這里走向市場。據媒體報道,2002年10月16日,
西安工商人員在北池頭村搗毀兩非法食品加工點,當時執法人員竟然
從豆腐池里撈出數條小魚;2003年12月13日,西安市更發動有8家職
能部門共同開展的專項整治活動,媒體用《砸毀西安“最大黑豆腐坊”
,確保市民健康安全》為題報道了這次行動,更讓北池頭豆腐的聲名
狼藉到了極點,從那以后,在許多消費者眼里,北池頭村的豆腐已經
成了“黑心豆腐”的代名詞。
陣痛過后看新生
北池頭村人不珍惜自己傳統品牌的行為結出了苦果,近兩年,北
池頭村口再也不見排成長龍拉豆腐的車隊了,曾經紅火過多少代人的
北池頭豆腐坊竟一下凋敝了。記者了解到,村里至今還在磨豆腐的只
剩20家左右。按照最紅火的時候全村豆腐行業每天人均最低收入10元
錢計算,全村近500家豆腐坊、從業人員1000人,每年損失就達365萬
元,如果算上品牌效應下豆腐深加工所帶來的豆制品附加值,一年10
00萬元的豆腐收入從北池頭村流走了。
北池頭村興旺了上千年的豆腐行當幾乎塌火了。
從先人手里學下一身磨豆腐手藝的王連富,眼看著北池頭村的豆
腐叫黑心豆腐糟蹋成這個樣子,心痛不已。他暗下決心,要重新扛起
這面大旗。去年,在村上和西安市政協的幫助下,他投入50多萬元,
建起了全封閉、一色不銹鋼設備的北池頭豆制品加工廠。據他說,這
套設備滿負荷運轉時的日加工能力超過10000公斤黃豆,比前些年北
池頭村400多家豆腐作坊加工能力的總和還多一倍以上?,F在,每天
他的廠都要為周邊的大專院校供應3000公斤左右的豆腐。
在王連富看來,北池頭村的豆腐坊不變的是一脈相承的水源,以
及祖祖輩輩心口相傳的手藝,急功近利、摻雜使假等抓眼前利益的行
為,不過是難遮望眼的浮云而已,痛定思痛之后,北池頭村的豆腐肯
定還會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的。今年1月25日,西安市向消費者推
薦了21家豆制品加工放心企業,王連富的北池頭豆制品加工廠身列其
中。
看這架勢,北池頭人磨豆腐的事不僅塌火不了,還會更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