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癌癥的相關知識,對我們戰勝腫瘤有著重要作用。癌癥其實并不可怕,可怕在于我們許多患者和家屬沒有正確認識它,了解它..... 希望大家一起來為癌癥患者提供更多的普及知識,幫助他們全面了解癌癥....
談到“癌”的由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人體的構成。人的身體是由數千億萬個細胞組成。而每個細胞含有23對染色體。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纏繞每一對染色體,構成生命的基因圖譜。我們的染色體有數百萬不同的信息,它告訴我們的機體應該怎樣生長,發揮怎樣的功能及怎樣行動。通常情況下,這些基因正常發揮功能,并傳遞正確的信息,由于基因各盡其職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使我們的機體擁有良好的健康狀況。但是基因數量之多,以及其保存和傳遞的信息之巨大是驚人的和無法想象的。當每一次細胞分裂,染色體自身復制,就可能有很多次出錯的機會,這些出現在復制過程中或因外在因素損傷所致的絕大多數“錯誤”,能被機體自身修復。但有時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確實出現了錯誤——變異,改變了一個或更多的基因。變異的基因傳遞錯誤的信息,至少有一條信息與其應該傳遞的不同。一個細胞開始迅速生長,一次又一次的倍增后,就形成一種稱作“癌”的腫塊。這種叛逆的細胞就是“癌細胞”,所以說“癌”就是由身體細胞異常增生的必然結果。
癌細胞一旦出現,就違背了人體細胞的正常發展規律,開始無限制的自由生長,由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4個,如此下去,細胞以不同的倍增時間進行分裂。快速生長的腫瘤倍增時間可能在1~4周,而較慢生長的腫瘤其倍增時間可能在2~6個月。發生20次倍增可能要5年,而此時具有100萬個細胞的腫瘤僅僅只有針頭大小,當倍增發生30次左右時腫塊達到直徑0.5cm,才能被X線檢查發現,在此階段,腫塊內具有大約10億個腫瘤細胞。
在“腫瘤”家族中,都有哪些成員?它們的“社會”和“血緣”關系又如何?讓我們來一起走近這個令人生畏的大家族,詳細了解它的家庭主要成員。
“腫瘤”家族中,根據其對人體危害輕重的不同,可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良性腫瘤可能出身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通常生長緩慢,常保持于其起源的部位。腫瘤常有包膜,呈膨脹性生長,邊界清楚,不浸潤周圍組織;腫瘤分化好,色澤及質地接近正常相應組織,形成組織形態及細胞形態變異較小,核分裂像不易見到。能手術切除的良性腫瘤,日后一般不復發或僅少數復發,不轉移,通常預后較好。良性腫瘤一般不會引起宿主死亡,除非位于重要器官,如氣管腫瘤引起呼吸困難,顱內良性腫瘤導致顱內壓增高時,才危及生命。
惡性腫瘤通常生長迅速,呈浸潤性生長,可破壞周圍組織,無包膜或僅有假包膜;腫瘤分化差,組織及細胞形態與其相應的正常組織相差甚遠,顯示異形性,排列紊亂,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常有不同程度的深染,核仁增大增多,并出現病理性核分裂像;腫瘤內多出現繼發性改變,如出血、壞死、囊性變及感染等。手術切除后常復發,并容易轉移,對周圍組織造成廣泛破壞。如不及時治療,常導致死亡。
“腫瘤”家族成員都如何命名呢?當然主要依據其發生和組織來源或部位。良性腫瘤一般是在起源組織后加一個“瘤”字,如脂肪瘤、乳腺纖維瘤。惡性腫瘤的命名根據以下原則:來源于上皮組織(如皮膚、胃腸道、粘膜上皮和腺上皮或甲狀腺、乳腺、胰腺的上皮)者,稱為“癌”,例如胃癌、皮膚癌、腸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凡來自中胚層組織者稱肉瘤,如橫紋肌肉瘤、纖維肉瘤、骨肉瘤等。也有根據臨床癥狀、病理形態、組織結構、細胞大小、細胞著色反應、細胞內容以及不同地區、發現學者、習慣用詞等命名。根據腫瘤惡性程度:低度、中度、高度惡性;根據生長方式:原位癌、浸潤癌、轉移癌;根據波及范圍:早、中、晚期癌、原發、繼發癌;根據組織結構:乳頭狀瘤、乳頭狀癌、囊腺瘤等;根據細胞形狀:梭形細胞癌、燕麥細胞癌、星形細胞;根據細胞大小:大細胞癌、巨細胞癌、小細胞癌等;根據細胞著色反應:嗜銀細胞癌、嗜鉻細胞瘤等;根據細胞所含內容:黏液腺癌、黑色素瘤、漿液腺瘤;根據內分泌激素:生長激素瘤、催乳激素瘤等;根據細胞顏色:棕色瘤、綠色瘤、黃色素瘤等;根據母細胞命名的腫瘤:視網膜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根據“病”命名的腫瘤:霍奇金病、鮑恩病、白血病;根據地區命名:地中海淋巴瘤、非洲淋巴瘤等;以人名命名:尤因瘤、卡波濟肉瘤、沃辛瘤。、
一般認為癌的發生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1)化學致癌因素:機體與一定量的某些化學物質長期或反復接觸后,可引起腫瘤.這些化學物質稱為致癌因素。常見的有煤焦油、粗石蠟油、芳香族胺類、亞硝胺類及偶氮染料等。(2)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熱、放射線機械刺激等因素,如多次燙傷及創傷(宮頸創傷等)引起的組織增生,有時可形成癌。又如受放射線損傷后,晚期發生白血病比未受放射線損傷者明顯增多。(3)生物致癌因素:包括病毒和寄生蟲等。在動物實驗中證實病毒可引起動物腫瘤(如雞肉瘤、兔的乳頭狀瘤等);病毒作為人體腫瘤的原因,近年來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就。(4)機體對腫瘤的影響:腫瘤的發生除了外界致癌因素作用以外.某些動物實驗材料及人體,臨床、病理資料表明,機體的內在因素如神經、內分泌系統狀態及機體對腫瘤的免疫反應等因素對腫瘤的發生也有重要影響。(5)癌前期病變: 某些病變本身雖不是癌,但卻有轉變為癌的傾向,可成為癌的發生基礎,這些狀況稱為"癌前期病變"。此外,臨床所見的成骨肉瘤患者,常有外傷的歷史,認為傷后的病理狀態.可能成為腫瘤發生的誘因。
機體在這些因素作用下,正常組織怎樣轉變為腫瘤組織呢?有人認為是慢性刺激的關系.正常組織經長期慢性刺激,發生局部細胞增生,而后再轉變為腫瘤細胞;也有人認為正常細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細胞代謝發生改變,先是量變,后發生質變而轉變為腫瘤細胞;還有人認為有些腫瘤(如畸胎瘤)是由機體中殘留的胚胎細胞在上述因素作用下發展而來。總之,這些部題還亟待深入研究.才能進-步得到闡明。
當你發現自己出現下列體征和癥狀時,一定要高度警惕! (1)身體任何部位,如:乳腺、頸部或腹部的腫塊,尤其是逐漸增大; (2)身體任何部位,如舌體、頰粘膜、皮膚等處沒有外傷而發生潰瘍; (3)中年以上婦女出現不規律陰道流血或分泌物增多; (4)進食后胸骨悶脹、異物感或進行性加重的吞咽不暢; (5)久治不愈的干咳或痰中帶血; (6)長期消化不良,進行性食欲減退,消瘦,又未找出明確的原因; (7)大便習慣改變或有便血; (8)鼻塞、鼻衄 、單側頭痛或伴復視; (9)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潰、出血、原來有的毛發脫落; (10)無痛性血尿; (11)不明原因的結核(淋巴結腫大)。 |
患了癌癥,首先要面對現實,調整心態。有人把患了癌癥比做在荒郊野外,赤手空拳遇到一群狼,他們張開大口要吃掉你,你是畏縮一團坐以待斃呢,還是奮力抵抗呢?奮力拼博能有一線生的希望,就有機會戰勝它。振奮精神,頑強拼博。
研究表明,惡劣的不良情緒可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減弱免疫系統識別、消滅癌細胞的作用;相反,良好的心理情緒,可以提高和平衡機體的免疫功能,可以使已經出現的腫瘤處于自限狀態,最終被機體免疫功能所消滅,這就是心理因素強大的物質作用。
同時還要配合醫生,科學治療;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增加營養,提高抗癌能力。
癌癥是不是不治之癥,癌癥能否治愈呢?回答是肯定的,癌癥是可以治愈的。關鍵在于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三早)。大多數早期癌癥病人治后五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很低。要做到三早,一方面要提高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診療技術和水平;另一方面是提高全社會的防癌意識,把抗癌知識普及到群眾,提高全民自我保護能力;更重要的是開展社區綜合防治,定期進行人群的健康檢查,對高危人群進行監測,以預防癌癥的發生或提高早期診斷率。
除此之外,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遠離癌癥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據統計,人類絕大多數癌癥(約3/4)都與吸煙、飲食、感染或環境等因素有關。而這些因素都是可以避免和改變的,因此癌癥是可以避免和預防的。例如,有35~50%的癌癥是由于飲食不當引起的,如果我們不吃被霉菌污染的食物;不吃或少吃含亞硝胺、苯并芘等致癌物過多的腌制及煙熏、火烤、油炸的食品,控制脂肪的攝入,就可能把許多消化道癌癥(如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等)的發病率降下來。此外,肝癌的發病與傳染性慢性肝炎及攝入黃曲霉素毒素等原因有關,如能防止糧食霉變,并防止傳染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發生,便能減少肝癌的發病與死亡。另外,約有30%的癌癥是由吸煙、嗜酒引起的,如能減少吸煙,就可以把肺癌、喉癌、口腔癌的發病率降下來。總之,減少或消除使癌癥發生的危險因素,防止致癌過程的啟動或促進,是可以防止癌癥發生的。所以,癌癥并不可怕,不要談癌色變,勇敢的去抵御它,并最終戰勝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