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人體生存、成長和維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營養來源。本篇將全面介紹飲食與癌癥的關系,介紹如何通飲食治療癌癥,將抗擊癌癥進行到底!
飲食是人體生存、成長和維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營養來源。飲食要有規律和節制,饑飽要適宜,飲食要講究衛生,飲食營養要全面,不宜偏嗜,如飲食失節或飲食不潔,均極易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學很早便認識到飲食與腫瘤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濟生續方>>中在論述積聚病因時曾言:"凡人脾胃虛弱,或飲食過度或生冷過度,不能克化,致成積聚結塊。"<<濟生方>>指出:"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則積結為癥瘕。"上論說明,若飲食失節,饑飽失常使腸胃功能失調,不能克化飲食,積滯內停而成積聚癥瘕。"另外,中醫學認為不當的飲食習慣或飲食偏嗜,往往給予機體某些不良的刺激,在腫瘤特別是消化道腫瘤的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如: <<醫門法律>>亦曰:"滾酒從喉而入,自將上脘燒灼,漸有熱腐之象,而生氣不存,狹窄有加,只能納水,不能納谷者有之,此所以多成膈癥。"<<外科正宗.繭唇地六十三>>認為繭唇的成因:"因食煎炒,過餐炙搏,又兼思慮暴急,痰隨火行,留注于唇。"從古人的論述可以看出,無論是飲食不節(潔),饑飽失度或飲食偏嗜,均能影響脾胃的功能,最終導致津傷氣結痰凝而變生腫塊。這些觀點與現代營養和腫瘤發生的觀點頗相似。據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西方人由于長期食用高脂肪膳食,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東方人。動物實驗亦表明:長期攝食,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東方人。科學家們對動物研究還發現,癌癥的發生與進食種類關系不大,而和進食數量關系密切。國內外近年報道:認為飲熱茶能破壞人體食管的"粘膜屏障"。據我國食管癌高發地區流行病學調查,全部食管癌患者中發現約7%左右的人,有喜好熱飲、硬食、快食或飲酒的習慣,并經動物實驗研究證明:飲酒和熱食、快食等對食道粘膜有一定的灼傷和腐蝕作用,粘膜細胞出現增生性病變,進一步可發生癌變。此外,研究亦表明:自然界中廣泛存在著一種真菌黃曲霉素,其中B1是目前所知的強致癌物質,此毒株所產生的黃曲霉素,尤其對肝癌有較強的誘發性。另外,亞硝胺類物質,3、4苯并芘等的污染,均可導致癌癥的發生。
據美國學者統計,女性腫瘤的60%,男性腫瘤的30-40%與膳食有關。我國全國腫瘤普查顯示,以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率計,消化系統占70%左右,這可能與膳食中致癌物質首先作用于消化系統有關,所以“癌從口入”并非危言聳聽。合理膳食可能使人類癌癥減少1/3。那么如何把握入口關,有效控制癌癥呢?關鍵應做到以下幾點: (1) 飲食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 (2) 多食富含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的飲食。 (3) 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飲食。 (4) 常吃一些甘藍族的食物,如卷心菜等。 (5) 多食富含纖維素的飲食,保持大便通暢。 (6) 少吃或不吃高度腌制或精加工的食品,如煙熏及鹽腌制品,精米、精面。 (7) 堅持食用低熱量、低脂肪飲食。 (8) 食物應晝夜保鮮,不吃任何發霉食物。 (9) 不酗酒。 (10) 膳食應多樣化,注意葷、素搭配。 |
1) 吃過熱的東西,可破壞口腔和食管的粘膜,經常刺激和破壞消化道粘膜 可導致細胞癌變。
(2)吃東西過快也是不好的飲食習慣。吃飯快,食物的咀嚼不細,易損傷消化道粘膜,產生慢性炎癥;另外,吃飯快,食物團塊的體積大,易對食道和賁門等消化道產生較強的機械刺激,久之會引起損傷甚至癌變。
(3) 經常飲食過量。
(4) 經常在外吃飯。
(5) 常常飲酒過量。直接喝烈性酒,或一天喝4兩以上白酒,大口喝啤酒等,均是容易招致癌癥的飲酒方式。
(6) 飲食時間無規律,這樣的飲食方式會導致肥胖與胃癌。
(7) 對蔬菜敬而遠之。
(8) 偶爾才吃水果。水果是維生素C與纖維素的最好供給源,最好一天吃1-2個水果。
(9) 吃飯常常不準時、早食,準時吃飯有利于唾液分泌,而唾液對于致癌物質有解消作用。
(10) 不愉快的環境就餐。
足量的維生素C、A,微量元素硒、鉬等,可以起到抵消、中和、減低致癌物質的致癌作用,達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1)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芥菜、香菜、青蒜、薺菜、菜花、柿椒、柑橘、鮮棗、山楂、各種蘿卜、圓白菜、草莓、綠豆芽、四季豆、番茄、冬筍、香蕉、蘋果、杏、獼猴桃等。
(2) 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雞肝、牛肝、鴨肝、豬肝、帶魚、蛋、胡蘿卜、紅薯、豌豆苗、油菜苔、柿椒、芹菜、萵筍葉等。
(3) 富含大蒜素的食物:大蒜、蔥。
(4) 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肉、海產品、谷物、大蒜、蔥、芝麻。
(5) 提高免疫力的食物:獼猴桃、無花果、蘋果、沙丁魚、蜂蜜、牛奶、豬肝、猴頭菌、海參、牡蠣、烏賊、鯊魚、海馬、甲魚、山藥、烏龜、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