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大學生健康網
1923年,美國一些聲名顯赫的大企業家和最富有的商人,在芝加哥海岸酒店舉行了一次會議。他們當中有:
美國最大的獨立鋼鐵企業的領導人查爾斯·施瓦布;
世界最大的公用事業公司主席塞繆爾·英薩爾;
美國最大的煤氣公司領導人霍華德·霍普森;
國際火柴公司的總裁埃娃·克魯格;紐約證交所主席理查德·惠特尼;
股票投機商阿瑟·科頓和杰斯·利弗莫爾;
……
他們手中掌握了超過美國國庫總額的財富,可謂富可敵國,舉足輕重。但25年后他們又怎樣呢?
查爾斯·施瓦布在多年借債生涯后身無分文地死去了;
塞繆爾·英薩爾破產后死于國外;霍華德·霍普森瘋了;
埃娃·克魯格和阿瑟·科頓死于破產;
理查德·惠特尼差點進了監獄;杰斯·利弗莫爾破產自殺了;……
他們輝煌與悲慘的身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竟使他們的命運發生了從天上到地下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從天堂走進了地獄?
也許有人會說,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嚴重地沖擊和打擊了他們的事業。但是這些巨頭們的資產即使再縮水,也不至于痛苦和絕望到走投無路、非死不可的地步。
也許還有許多世人無法說清的原因,但有一點至關重要的原因卻可以肯定,就是這些人學會了賺錢的本事,卻沒有學會怎么生活。賺錢是為了生活,但生活的全部意義并不在于賺錢。賺錢并不是一切,懂得生活、快樂地度過一生,要比賺錢重要得多。毫無疑問,天底下比他們貧窮得多、可又比他們幸福得多的人,實在是無計其數。
生活中沒有金錢是不行的,但金錢并不是萬能的。金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金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金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金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金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金錢可以買到權勢,但買不到學識;金錢可以買到獻媚,但買不到尊敬;金錢可以買到伙伴,但買不到朋友;金錢可以買到小人的迎合,但買不到君子的志氣;金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金錢可以買到武器,但買不到和平;金錢可以買到一時享樂,但買不到一生的快樂和幸福。
會賺錢不等于會生活,會生活要比會賺錢重要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