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孩子》 作者:許蘇琴
所謂攀比心理,是刻意將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條件等方面與別人進行比較,并希望超越別人的一種心理狀態。攀比是現在普遍存在于孩子之間的一種現象,比如對物質條件,父母的社會地位以及外貌的攀比等等,這種現象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關于攀比心理還有您想不到的許許多多與之相關聯的問題……
關于攀比:一位家長有新感受
我和丁丁的爸爸經營著一家生意興隆的大酒店。丁丁從小就生活在富裕的物質環境里,加上我們寵愛有加,現在的他不僅頑皮淘氣,還養成了“隨心所欲”的習慣,想要什么一定要得到。否則,就大哭大鬧,恨不得把整個家鬧翻天。
一天,丁丁的好朋友牛牛來家里玩,手腕上戴著他爸爸出差時從外地帶回的兒童手表。“牛牛,你的小手表真漂亮!”丁丁羨慕地說。“當然了,這是進口表呢!”牛牛驕傲地將手一揚。牛牛一走,丁丁就開始跟我哭鬧,非要到商店買一塊比牛牛更漂亮的手表,可我跑到商店,就是挑不到比牛牛那只更漂亮的小手表。最后,丁丁硬逼著爸爸專程去省城為他買回了一只很酷的小手表。
今年9月,丁丁開始上幼兒園。一個周末,我接他回家,發現他得了一朵大紅花。幼兒園的老師告訴我,丁丁在幼兒園里很懂禮貌,并且團結同學,所以,獎勵他一朵大紅花。
回家的路上,丁丁對我說,在幼兒園,老師常常獎勵那些表現好的小朋友大紅花,為了得到大紅花,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后地按照老師布置的去做……
原來是孩子之間的攀比心理起的作用!我靈機一動,能否利用丁丁的“愛攀比”,改掉他在家的壞毛病呢?正好這時,妹妹要出國培訓一段時間,把5歲的女兒敏敏暫時寄養到我家。敏敏比丁丁大2歲,十分乖巧,會自覺吃飯、自己洗澡等。這下好了,我可以采取“攀比”的方法改變丁丁的壞習慣:
吃飯時,我分給兩個孩子同樣多的飯、菜,比賽誰吃的干凈;家里來了客人,比賽誰有禮貌;比賽誰穿的衣服一整天都不臟,誰的手洗得干凈……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笨小孩”,丁丁每次都努力做到最好,正中了我的“攀比”計劃。我不停地提出更多的攀比項目給他們。漸漸地,丁丁的壞習慣消失了。
心理探測:孩子為何愛攀比?
外界誘導:孩子產生攀比心理大多是因為受到外界的誘導,尤其是來自家長的“言傳身教”。且不說五花八門的物質消費攀比,單就孩子的教育來講,家長之間的攀比比比皆是,如比上什么興趣班、特長班或特色幼兒園、貴族幼兒園等等。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白紙一樣的孩子不受其影響也難。
發展特性:孩子在幼兒期就有表現的欲望,當他想得到別人的關注或者感到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時,就會用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或者受到獎勵等行為,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另外孩子的模仿力和好奇心很強,喜歡新鮮事物,和小朋友在一起,很容易產生從眾心理,這些心理因素都會引發他的攀比行為。
剖析:攀比心理的兩面性
消極性:由于孩子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在判斷、分析、自我調節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盲目攀比,往往會演變為模仿和追隨,甚至盲從,這必然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平衡。長此以往,攀比心理會給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帶來消極負面的影響,不利于孩子個性的發展,使孩子的自信心在攀比中逐漸喪失。
積極性:從一個角度來看,攀比心理是一種不滿足于現狀,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擁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識,在特定的情況下能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過來人支招:面對愛攀比的孩子
俗話說,“獨木不成林”,原野里單獨的一顆樹,有著完全自由發展的空間,長出來的,卻多是橫丫斜節,成不了良材。長得高、大、直的良材,都是在成片的叢林里長出來。原因何在?那是因為攀比,每顆樹為了自己有陽光照耀,都必須一心一意向上成長。
由樹木想到孩子,不會攀比的孩子,就好像叢林中矮小的灌木,越長不高,就越得不到陽光,很快被其他的樹木擠占原本屬于自己的陽光,甚至會漸漸的失去生存空間。因此,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長不應把它視作“洪水猛獸”,而應仔細權衡利弊,改“堵”為“疏”,讓攀比成為孩子成長的陽光。
那么,日常生活中,家長自身以及在對孩子的引導方面應該如何做呢?本編輯部在2005年12月做了隨機抽樣調查,現根據家長反饋回來的信息整理如下:
注重引導孩子的攀比內容
支招家長:呂立(江西)
職業:公司職員
孩子之間攀比的內容多種多樣,包括誰的玩具更高級,誰穿的衣服更漂亮等等。作為家長,應引導孩子把眼光轉到好的特長與行為習慣上。既要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也要把孩子的攀比與自己的興趣結合起來。因為孩子感興趣的方面往往是他擅長的方面,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的攀比更切合實際
支招家長:王曉雪(湖北)
職業:公務員
家長如果給孩子定的目標過高,不但會給孩子帶來畏難情緒和過大壓力,而且由此產生的長期的失落會讓孩子失去信心,影響其性格的發展。因此,家長制定的目標要適宜自己的孩子,要給孩子創造更多體驗成功的機會。也可以把長遠的較高的目標分割成一個個循序漸進的小目標,讓孩子在收獲自信的同時也收獲愉快。
拓寬孩子心胸,把攀比心理擺在合適的位置
支招家長:葉子(湖南)
職業:教師
我認為用攀比心理來促進孩子的進步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如果孩子的攀比心理膨脹到一個很高的程度,比如為得高名次而學習,以超越別人為最大榮譽,這樣的行為就不可取了。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應從多方面培養孩子的興趣,拓寬孩子的心胸,讓其了解比較是為了進步,而進步不只是為了與人比較,更重要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知識與才干。
讓孩子和自己比
支招家長:張偉(江蘇)
職業:銀行職員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的個性、發育程度各有不同,不能單純去比較。激將法是把雙刃劍,既可以刺激孩子的好勝心,也會給孩子造成沮喪和自卑。家長不妨用孩子的進步和他過去的不足來比,用孩子所取得的成績來激勵他自己。
從我個人教育女兒的經歷來說,因勢利導,“順木之天”的比較,能讓孩子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把潛能發揮到比較充分的程度。
由于我工作調動,女兒7歲時隨我來到蘇州,就讀于一所小學二年級,可是她第一次的考試成績并不理想。我和她媽媽并沒有責怪她,而是鼓勵她迎頭趕上。第二次考試下來,女兒的成績比上次有了較大的提高,我對她說:“只要你比上一次有進步,就是成功!”就這樣,孩子的信心不斷地增強,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調動起來了,成績一次比一次好。
重能力,更重創造力
支招家長:郭洋(廣東)
職業:記者
分數和名次固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但不是絕對的。要鼓勵孩子去發現或提出自己的構想,然后靈活運用在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評價系統要有發展性、持續性,不要局限在學習成績的小框框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學會接納自己,發揮自己的能力,在未來的生活中,讓孩子有多元發揮。
承認孩子的獨特性
支招家長:馮飛(河南)
職業:工程師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個性的區別。這也是孩子的自我價值所在。家長對孩子的接納,承認他所擁有的獨特權利,孩子才會自信地將自己的差異性、獨特性最完美地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