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是第20個世界無煙日,可是無煙的日子仍然遙不可及。衛生部履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領導小組辦公室今天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是世界上煙民最多的國家,有3.5億人喜好享受吞云吐霧的感覺,并因此制造了5.4億被動吸煙者,其中15歲以下兒童有1.8億。為此,衛生部呼吁立法控煙。
每年吞噬120萬國人的香煙墳墓
戒煙——良藥苦口
立法控煙,早就該這樣了。在中國每年有120萬人因吸煙而死亡,占全球吸煙有關疾病死亡人數的1/4。然而,面對衛生部的以上表態,筆者更多的仍是擔憂:立法控煙為何還只是“呼吁”?何為還沒有一張明晰的操作時刻表?還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案和措施?
從經濟層面上說,近年來煙草業在我國一直稱得上納稅大戶,為我國財政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煙草行業累計實現利稅超過2100億元,與2000年相比翻了一番,煙草業稅收占全國總稅收的10%。而2005年更是增長到了2400億元。如此重比例的納稅,必然影響著政府的調節之手,如何在高利稅和衛生健康之間取舍,換著任何一個有著財政收入意識的人,都是面臨一項異常嚴峻的考驗。
體現在體制上,我國許多煙草企業既是企業又擁有公共部門的行政權力,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這種特殊的專賣制度使權力深陷于煙草利益鏈而遭資本所俘獲。在這種情況下,若想通過立法來控煙,如果不事先把煙草企業和行政權力之間的“連襠關系”扯斷,不把煙草業高利稅和公眾衛生健康的位置擺正確,不能很好地避免刀口去削同一把刀刀柄之悖論,立法控煙恐成空談。
事實上,拋開煙草業所具有的高利稅不看,單就實際操作而言,立法控煙同樣面臨巨大挑戰。“3.5億人喜好享受吞云吐霧感覺”,這是個嚴峻的事實。這么多人都喜歡吸煙,而且“煙齡”還那么長,一下子不讓其吸煙,至少從煙民的“不正常的身理需求”來說,也絕非易事。而在中國,辦事習慣“煙酒”之陋習甚深,如何使“無酒不成席,無煙沒話題”這種陋習徹底根除,取而代之以更好的交往方式或拉進溝通,更是需要政府甚至部分公眾拿出智慧和決心。
縱觀世界,2004年3月,愛爾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立法建立無煙工作場所的國家,不到3個月,挪威的無煙立法也開始生效。目前很多國家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已從公共交通、電影院、購物中心、銀行、學校、醫院等,逐步擴展到辦公場所和大眾餐飲娛樂場所。
這些國家之所以能掀起聲勢浩大的“禁煙運動”,無疑跟政府在煙草業高利稅和公眾衛生健康之間的取舍分明正確,及其立法決心是分不開的。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專門規定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法律法規。現在,立法禁煙是該必須行動了,不要再猶豫,不要再原則上進行所謂呼吁,而要行動,要雷厲風行,要站在所有公眾的立場上審視健康的重要性!
來源:千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