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京日報》報道,進行這項調查的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劉標博士說,大豆、棉花等轉基因生物獲準進入我國已好幾年,但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些轉基因生物的加工、銷售、以及對人體和自然環境的影響風險狀況還未完全掌握。南京環科所受委托做此項調查,就是為了給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參考。
南京環科所從2003年開始,選擇了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轉基因生物——轉基因大豆進行調查。據劉標介紹,農業部規定,進口轉基因大豆只能用來制油,他們通過對包括南京在內的17個省部分城市調查發現,在這些城市內銷售的食用油,三分之二是由轉基因大豆制成的。在南京等大型城市,其市場份額更高。
農業部制定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規定,由轉基因生物加工成的產品,必須在包裝上進行標識,讓消費者知情并自行選擇。劉標說,調查發現,“福臨門”“金龍魚”等生產銷售量比較大的食用油產品,在轉基因標識上嚴格執行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但在一些小城市,還存在轉基因大豆產品包裝上無相關標識的問題。
據介紹,進口轉基因大豆進入我國通過海關檢疫之后,運輸、加工企業的貯存還缺乏嚴格的管理。調查人員在河北三河的鐵軌邊發現,由于貨車在運輸轉基因大豆過程中密封不嚴,少量轉基因大豆在運輸沿線流失了,沿線鐵軌邊生長出不少轉基因大豆幼苗。而在河南周口,一些農民揀走了運輸過程中流失的轉基因大豆,帶回去自行播種種植。劉標說,這些流失的轉基因大豆自行生長或被種植,一旦形成自然種群,通過與野生大豆的基因交換,將對我國野生大豆生物遺傳資源造成污染。
劉標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轉基因大豆產品標識、運輸和貯存的管理。同時,有關部門還要加強對公眾的宣傳力度,讓老百姓對轉基因生物產品做到心里有數。(完)
文章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