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08:07:4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30日專電(記者張麗娜)2008年,中國百姓餐桌“動蕩不安”,食品安全問題警鐘長鳴。問題奶粉、問題雞蛋、礦泉水水源等事件接連發生,讓人們吃得忐忑不安。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成為眾多消費者最大的訴求。
關鍵詞:三聚氰胺
事件回顧:2008年9月,三聚氰胺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三聚氰胺是非法加入原奶以提高蛋白質含量的化工原料,據衛生部通報,截至11月27日8時,全國累計報告因食用三鹿奶粉和其他個別問題奶粉導致泌尿系統出現異常的患兒有29萬之多。從三鹿集團開始,這場災難波及整個中國乳業,人們曾經信賴的知名乳品企業幾無幸免,消費者信心受到極大挫傷,很多人患上了“恐奶癥”。
點評:我們到底還喝不喝牛奶?在確保牛奶質量合格的情況下,仍要培養喝奶的習慣,因為牛奶是優質鈣的最好來源。內蒙古動物營養學專家盧德勛建議,考慮到我國居民膳食鈣的攝入量遠遠低于推薦攝入量,而且農村兒童青少年優質蛋白的攝入量偏低,大力提倡飲奶是改善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狀況的重要舉措之一。
這場乳業危機后,三鹿集團破產,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經受寒冬考驗。三聚氰胺有了標準,世界衛生組織將這一化學物質每日可容忍攝入量設定為每公斤體重0.2毫克。目前,國家出臺了多項措施,全面整頓乳品行業,讓中國百姓放心喝奶。
關鍵詞:病蟲柑橘
事件回顧:人們都對這樣一條短信記憶猶新:“告訴家人和同事朋友暫時不要吃橘子,今年廣元的橘子在剝了皮后的白須上發現了小蛆狀的病蟲。”其實,這番告誡之語并非無風起浪,而是為廣元柑橘的真實狀況所印證。四川廣元幾個鄉鎮出現了柑橘蟲害,本是一個小范圍的局部問題,卻波及廣大消費者對其他各地柑橘質量的質疑,導致人們“談橘色變”。
點評:我們要不要相信傳言?呼和浩特市民楊桂枝說,權威部門沒有公開信息時,只能選擇“寧可信其有”。《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明確規定:“要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簡要信息,并根據事件處置情況做好后續發布工作。”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阿爾泰說,傳言止于權威信息公開及時,病蟲柑橘事件留下的教訓是,遇到突發事件,政府部門要盡快爭取“第一時間”告訴真相以減少恐慌,避免群眾利益受到損害。
關鍵詞:礦泉水水源
事件回顧:隨著一篇名為《康師傅:你的優質水源在哪里?》的帖子在互聯網上迅速躥紅,康師傅礦物質水陷入了信任危機。而之后康師傅與農夫山泉展開口水戰,舌斗的結果更是把火引到了行業標準的爭論上來。
點評:我們要喝什么樣的水?純凈水、礦泉水、礦物質水,市場上的水五花八門。從價格戰、廣告戰、渠道戰到“水種大戰”“PH值運動”,一直以來,飲用水市場的火星從沒有熄滅過,而這背后少不了市場競爭下的利益之爭。
內蒙古新聞網李東海無奈地說,盡管有些行業部門對一些標準有過討論,卻沒有人能告訴廣大消費者哪種水是健康的。相比之下,美國聯邦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則明令禁止在飲用水中添加任何其他成分。他說:“在沒有進行全面的實證研究之前,禁止添加也不失為一種對消費者負責的舉措,我們也期待這場水源大戰能真正推動相關標準的制定。”
關鍵詞:濫用添加劑
事件回顧:使用了20多年的“面粉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酰突然成了眾矢之的。12月9日,衛生部收到國家糧食局提交的有關“停用面粉處理劑——過氧化苯甲酰”的申請材料。衛生部將提請全國食品添加劑標準化委員會按照有關規則進行討論,再最后做出是否禁用的決定。
我們在不經意間都吃過這樣的食品:一種板栗,不僅手感好,而且油光锃亮,秘訣是添加了蠟,但蠟在鍋里受熱融化后,直接附在了栗子皮和開裂后露出的栗肉上;一種豆芽,光溜溜的無根,秘訣是添加了激素和化肥;一種紅棗,十分新鮮光亮,口感泛甜,秘訣是添加了醬油和甜蜜素……
點評:打蠟板栗、激素豆芽、人造紅棗所共有的特征是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添加劑是食品行業不可或缺的,但是一些商家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則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危害。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在食品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另一種則是濫用食品添加劑。當前,國家已經公布了首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黑名單”,打擊整治行動正在各地深入開展。
呼和浩特市工商局專業市場分局的高樹林認為,相關部門要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商販的非法行為。同時,廣大消費者買東西時也要多個心眼,認清食物原色與本質,提防過白、過艷、過香、過筋的食品。比如,買板栗時不要買開口的,質量好的板栗顆粒并不大,外形均勻,用指甲一剝就開。選購豆芽時,先要抓一把聞聞有沒有氨味,再看有沒有須根。
關鍵詞:“洋食品”
事件回顧:12月8日,上海、四川等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在入境口岸例行檢查中,從多種歐洲輸華食品中相繼檢出質量安全問題:意大利白蘭地酒甲醇超標、荷蘭大豆蛋白粉檢出轉基因成分、比利時巧克力制品檸檬黃、亮藍、喹啉黃超標……近年來,進口食品也頻頻曝出各種問題,進口食品的質量問題與國產食品一樣,讓人擔憂。
點評:“洋食品”一定安全嗎?內蒙古消費者協會茹峰說,有一部分消費者對“洋食品”盲目信任,僅憑一個“洋”字就將其定性為“安全”“高檔”“放心”的食品。其實,很多“洋食品”同樣存在問題,每年投訴的案例也不少。客觀地講,如今的國產食品從質量和包裝上看,比前幾年已有很大的進步,有不少已達到出口標準,因而不能迷信于一個“洋”字。只有不斷加強質檢,不僅加強國內食品檢查,對“洋食品”同樣嚴查不放,才能讓問題食品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