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12日 09:53:36 來源:信息時報
2008啥都不敢吃了?別把罪都歸結為“食品添加劑”,而對含食品添加劑的食物心生恐懼。實際上,防止食物變質必須要有添加劑。只要不濫用,它們是安全的。信息時報記者 徐姍
衣食住行,2008最重大的事件莫過于最基本的——吃。“三聚氰胺”牽扯出牛奶、雞蛋、奶糖、巧克力、餅干等多種食品安全問題。
然而別談吃色變,衛生部食品安全專家指出:食品添加劑本身沒錯,人為濫用才有錯。還有不少人把“非食用物質”與“食品添加劑”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引發對食品添加劑的恐懼。比如,三聚氰胺就是“非食物物質”,而非“食品添加劑”。
食品添加劑有個安全范圍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王竹天指出,生產的食品中一定會存在“食品添加劑”,它能延長食物保存期,為食物增加色香味。如果沒有食品添加劑,超市里的加工食品,如方便面、餅干、面包等早就變質了。
舉個例子,一杯速溶咖啡,聞到的咖啡香是食用香料的作用,食用氫化植物油使沖出來的咖啡增加粘稠的口感……這些成分都是食品添加劑的功勞。
只要食品是按國家規定的量添加到食物中,不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更不會危害人的健康。而我國存在問題是:食品添加劑不科學使用或者濫用,如超量使用或者超范圍使用等。這是相關部門正在嚴查的。
“本品不含有防腐劑”更讓人不放心
不時在包裝上看到這樣的字眼:“本品不含有防腐劑。”“本品不含有人工色素。”看起來更安全,實際是誤導消費者的宣傳手段罷了。如方便面,水分少,長期保存當然不需要添加防腐劑。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食品科學博士范志紅在她的博客中指出,這種說法利用了大家對食物添加劑的不了解。就算該產品不含防腐劑,未必不含有抗氧化劑;就算宣稱不含有色素,不等于不含有香精,也不等于不含有乳化劑、增稠劑等其他添加劑。
其實,完全不加添加劑的加工食品,反而令人不太放心。離開食品添加劑的保護,微生物會消耗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空氣中的氧氣會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氧化變質。
糾正概念:“非食品物質”不屬于“食物添加劑”
去年坊間流傳著這樣一段文字:“從大米里認識了石蠟,從火腿里認識了敵敵畏,從咸鴨蛋、辣椒醬里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里認識了福爾馬林,從銀耳、蜜棗里我們認識了硫磺,從木耳中認識了硫酸銅,三鹿又讓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學作用。”
范志紅說,上面提到的石蠟、敵敵畏等并不是食物添加劑,而是“非食品物質”,就是根本不能放到食物里去的東西,即使放一點點也是犯法的。如三聚氰胺,它本來應該是家具貼面和塑料碗的制作材料,放到食物中當然危害健康。
食品添加劑則不同,只要不超量、超范圍使用就合法。比如說,在糖果中加入國家許可的食用色素,含量不超標就不違法。除非科學研究發現它有新的毒性反應,才由政府部門來改變其使用限量,或將其從食品添加劑名單上剔除出去。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