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24日 09:49 《生命時報》
不知從何時起,缺鈣就像一種無聲無息的“流行病”,悄悄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而補鈣也如同吃飯一樣,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兒童因身體需要補鈣,白領為健康保養補鈣,中老年人為防骨質疏松等疾病補鈣……有數據顯示,早在2002年,全國補鈣保健品零售市場總規模已在70億元以上,市場上可見的補鈣產品就有近200多種。
春節臨近,各商家更是推出了買一送一等各種形式的優惠。令人眼花繚亂的補鈣產品中,液體鈣效果是否真比固體的好?如何才能既省錢又能補好鈣?《生命時報》記者走訪藥店、采訪專家,為您一一解讀。
補鈣產品種類繁多
“豐富多彩”是記者對目前補鈣產品的最大感受。一是價格從幾十到幾百元不等;二是碳酸鈣、氨基酸鈣、乳酸鈣、檸檬酸鈣等種類繁多;三是膠囊、液體鈣、片劑等劑型不一而足。在《生命時報》記者走訪的近十家藥店中,一問及是否有補鈣產品,藥店銷售人員無一例外地答道:“有啊,種類多了去了,你要哪種?”
不少人對補鈣產品的價格心存疑慮,貴的和便宜的到底差別在哪?《生命時報》記者在調查過程中,至少接觸了十余種補鈣產品。按兩個月服用量算,100元左右的產品占據市場主流,液體鈣、固體鈣等各種劑型都有;價格最低的在50元左右。再貴點的,多在200元以上,而且產品幾乎都給自己打上了“進口”的標簽。價格最貴的,兩個月用量就要650元。比如,一款來自美國,自稱是從貝殼類動物中提取出來的產品價格就是這樣。當問及該產品為何如此昂貴時,藥店銷售人員表示,她們也不清楚,廠家就這么給定的價。“實際上,人體對這些鈣劑的吸收都差不多,你只要看著價位合適就行了。”銷售人員進一步向記者解釋道。
和記者一樣,前來為5歲兒子購買補鈣產品的王女士也在藥店柜臺前犯了愁。她不由地皺了皺眉,對記者說:“我一不是學醫的,二不懂營養學,這么多鈣可怎么選擇啊?”無奈之下,王女士決定購買在電視上長時間熱播的廣告,“藍瓶的鈣,好喝的鈣。也不知道是不是真那么回事兒。”一旁的銷售人員附和道,“你就買這個吧,液體的,孩子吸收好,不便秘。”
面臨的四個困惑
實際上,很多人和王女士一樣,各類廣告和藥店銷售人員的介紹,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購買哪個產品。那么,大家在選用時是不是被誤導了?購買時又面臨著哪些困惑呢?
困惑一:類型不同功效不同?“按化學成分分類,目前的鈣產品主要有兩大類。”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告訴記者,一類是有機鈣,如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另一類是無機鈣,主要有碳酸鈣、檸檬酸鈣等,它們被制成片劑、膠囊、泡騰片、口服液、咀嚼片等形式。此外,還有一種從動物骨頭里以及其他海洋生物中提取出來的鈣。其實,從人體吸收角度來說,不同的鈣區別并不大。
困惑二:液體鈣更容易吸收?因為廣告的關系,液體鈣被宣傳得神乎其神:更易吸收、不含凝固劑、服用不牙磣、提取于深海貝類等。“其實,固體鈣和液體鈣吸收率的差別不大”,何計國明確表示,“固體的到了胃里不也變成液體了嗎?”其實,要弄清一個概念———鈣元素吸收率和鈣化合物吸收率。像葡萄糖酸鈣等這種大分子鈣表面上看好像吸收率高,但實際上是因為其分子量比較大,換算成鈣元素的吸收,大概也就在40%—50%。
何計國分析認為,大量實驗證明,鈣的吸收與鈣的形式無直接關系。不同產品,在相同的條件下,其鈣的吸收率基本上是一樣的,在嚴格的動物實驗中都能達到90%以上。人類對鈣的吸收率在30%-60%不等。影響鈣吸收的因素有如下幾點:一、攝入量和需要量的比例,如果不需要的話,吸收率自然降低;二、補充量越大,鈣的吸收率越低,一般一次服用量不宜超過500毫克;三、飲食中的各種成分,如菠菜中的草酸、柿子中的鞣酸、粗糧中的植酸成分,都會影響鈣的吸收;含磷的可樂飲料、酒精等也會降低鈣的吸收。四、適量的維生素D、適量的蛋白質有助鈣的吸收。但過量同樣會降低鈣的吸收。
困惑三:怎樣補鈣最劃算?“哪怕是同等劑量,不同劑型的含鈣量也不相同。相對來講,碳酸鈣含鈣量最高,占40%左右,而檸檬酸鈣的含鈣量約20%左右。也就是說,100毫克碳酸鈣和檸檬酸鈣中鈣的含量分別約為40毫克和20毫克。那就相當于,吃兩片檸檬酸鈣所含的鈣等同于一片碳酸鈣。”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程義勇說,雖然服用時各類劑型效果差別不是很大,但應依據鈣劑中鈣的實際含量來算。相對而言,碳酸鈣是最便宜、含鈣量最高的化合物。
困惑四:只有鈣片能補鈣?“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僅僅通過服用鈣片補鈣,一天一兩片吃著是方便了,但卻忽略了日常膳食中鈣質的補充。事實上,食品才是鈣的最主要來源。”程義勇教授強調,還是應該將飲食補鈣放在首位,喝牛奶就是最好的方法,不僅鈣含量高,其中還含有一些能促進礦物質吸收的成分。程義勇表示,食物補鈣主要有奶制品,和黃豆、黑豆、青豆等豆制品,此外,花生、榛子等堅果類食物也含有較多的鈣。
怎么補更科學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科學補鈣呢?專家們給了大家一些建議。
我國成人日需要鈣量為800毫克。一日三餐中的飲食,能提供400—500毫克的鈣,如果加上各種奶制品、豆制品等食物,一般能滿足日需要鈣量。不同年齡段,對鈣的需求不一樣。母乳喂養的新生兒,2—3歲食用牛奶或配方奶粉的幼兒都不需要另外補鈣。幼兒4歲以后,處于快速生長期,日需要鈣量平均為800毫克,除了通過飲食中獲得的鈣外,可以適量補鈣。孕婦、乳母或更年期前后婦女,日平均需要1200毫克鈣,特別是更年期婦女,體內雌性激素陡然下降,造成鈣的大量流失,膳食中的鈣不能滿足需要時,應該補鈣。另外,男性更年期比女性一般晚10年,也會造成鈣的大量流失,同樣需要補鈣。
選擇鈣制劑需要綜合考慮含鈣量、吸收率和成分。目前市場上有碳酸鈣、氯化鈣、檸檬酸鈣、乳酸鈣和葡萄糖酸鈣等多種劑型,其含鈣量各不相同,其中,乳酸鈣和葡萄糖酸鈣可溶性較好,相對更利于吸收。
在選擇補鈣產品時,要選含有適量維生素D的。由于老年人身體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只有年輕人的1/3,因此在補鈣時補充維生素D是非常必要的。此外,還要注意鈣劑中重金屬(鉛、汞等)的含量要低。
何計國強調,由于牛奶中的鈣在天然食物中最容易被吸收,所以喝牛奶補鈣是最容易的一種方式。補鈣時,不妨吃一點酸性食物,比如果汁、酸奶等,能夠促進溶解度,有利于鈣吸收。還有一些氨基酸小分子的鈦,也有利于鈣的吸收,所以補鈣時不妨吃一點肉類。另外,補鈣時,最好避開一些食物,這是因為,中國人一貫的膳食結構都是以含鈣量低、植酸多的谷類食物為主,且食物中草酸偏多(比如菠菜和筍),很容易導致鞣酸、咖啡因攝入過多,這些都會影響鈣的吸收。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教授,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孟迅吾教授建議,每天補充較大劑量的鈣(比如1000毫克)時,分次服用比一次性服用,吸收效果更好。其次是服用時間。當體內胃酸含量較多時(如飯后),吸收率就會高些。但由于補鈣過多,可能會影響到人體對鐵和鋅的吸收,因此,一般建議胃酸分泌量較低的人飯后補鈣;而胃酸正常的人,可在兩頓飯間先吃些小餅干再服。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