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17 9:32:15
簡要內容:當今,各色食品令人眼花繚亂,毫不夸張地說“只有你不想吃的,沒有你吃不到的”。無疑,作為食品安全保障鏈的第一環節,食品生產和加工企業對食品安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今,各色食品令人眼花繚亂,毫不夸張地說“只有你不想吃的,沒有你吃不到的”。然而,頻頻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卻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面對美味誘惑手足無措。他們煩惱的并非是“該吃什么”,而是“能吃什么”。
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批評,矛頭多半指向食品生產和加工企業,但食品安全保障這根鏈條還存在著政府、監督機構、消費者,以及媒體等諸多環節,沒有各環節的各司其責,食品安全問題無法有效解決。
無疑,作為食品安全保障鏈的第一環節,食品生產和加工企業對食品安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責任應成為企業的自覺意識,而不是為應付檢查的被動行為。確保食品安全是食品生產和加工企業的生存底線。對此,企業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美國花生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該公司在明知其生產的花生醬和花生糊受到沙門氏菌污染,卻仍將產品分銷給眾多食品加工企業的做法,不僅為其破產埋下了種子,更嚴重打擊了全美國的花生加工行業。
值得強調的是,食品生產企業和加工企業,特別是大規模企業的生產環節多,難免會出現食品安全漏洞,但問題出現后的“亡羊補牢”,即在第一時間主動召回產品,不僅是企業的另一重要責任,也是企業以“小失”贏“大得”的明智之舉。對此,企業萬不能心存僥幸,唯利是圖,以犧牲消費者利益為代價,結果只能是害人又害己。
有人將食品安全領域的較量戲稱為“貓鼠大戰”,“鼠”自然是暗喻食品生產企業,而這最重要的一群“貓”就是政府食品安全政策制訂機構和監管機構。當然,通過制定嚴密的政策、法規、制度和建立“無縫隙”的監管網絡治“鼠”,是這些部門的主要職責,但勤于自檢,在食品安全治理不力的陣痛中不斷改革和完善法律和監管體系,確保其有效實施,對上述機構來說也是責無旁貸。
隨著食品流通日趨國際化,食品安全問題也突破了國界。英國的瘋牛病、愛爾蘭等國的口蹄疫、比利時的二惡英污染飼料等一系列事件曾在歐洲,甚至全世界引發“漣漪”效應。如何放開視野,加強國際合作,盡可能減少食品安全隱患對本國消費者的威脅,是各國政府不得不面對的新責任。
在維護食品安全方面,一向被視為弱勢群體的消費者也肩負著捍衛自身利益的責任。他們一方面要不斷擴充食品安全知識,增強防范意識;另一方面要敢于利用法律武器,使侵害消費者的行為受到嚴懲。
此外,媒體以及民間團體同樣也對食品安全負有督促和提醒的責任。監管機構、企業與媒體、消費者保護組織等民間團體的“辯論”,不僅向廣大消費者普及了食品安全知識,而且促進了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完善,有利于逐步形成食品安全體系各利益方的良性互動。
百密一疏,再嚴密的食品安全監管網絡也無法徹底杜絕食品安全問題,法律體系和監管制度只是搭建了一個框架,各方的責任才是確保食品安全的核心,只有恪守這一核心,才能確保食品的安全,讓人“吃得放心”。 (記者李雪梅)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