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8 14:56:00 來源: 金羊網-羊城晚報(廣州)
合理的膳食結構
衛生部第一次向社會大眾發布《保持健康體重知識要點》 來源:網易
體重過高過低都是不健康的
堅持吃動兩平衡,是保持健康體重的根本
文/記者余燕紅
癌癥、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睡眠窒息癥、中風……這些都是都市人的健康殺手。不少研究顯示,這些致命疾命都與肥胖有關。日前,衛生部在“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健康體重·2009)”的啟動儀式上,正式發布了由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審定的《保持健康體重知識要點》。這是建國以來衛生部第一次向社會大眾發布如何保持健康體重的權威信息。
鏈接
征文活動
衛生部于今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全國開展“保持健康體重”故事有獎征文活動。征文要求圍繞著“保持健康體重”主題,講述自己或親屬如何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作斗爭,預防和戰勝超重及肥胖的故事,也可講述不科學減肥造成體重不足的經歷。內容要原創、真實,字數1500字以內。投稿請寄:wm2009@onehealthpr.com,更詳細內容請查閱衛生部的中國健康教育網。
健康體重怎么算?
《要點》強調:體重過高和過低都不健康。超重可增加患高血壓、腦卒中、心臟病、癌癥、糖尿病的風險;肥胖者易患骨關節病、脂肪肝、膽石癥、痛風、內分泌紊亂、心理障礙等多種疾患。體重過低影響未成年人身體和智力的發育,影響成年人體質,還與免疫力低下、月經不調或閉經、骨質疏松、貧血、抑郁等病癥有關。
注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下的標準,亞洲人的BMI(體重指標BodyMassIndex)若高于22.9便屬于過重。
BMI=體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
例:若身高160CM,體重58KG,即BMI為58除1.6除1.6=22.6
BMI
≤18.518.5-24.9>2525-3030-3535-40≥40身體狀況過輕正常超重
肥胖前狀態一級肥胖二級肥胖三級肥胖腰圍
>80厘米>85厘米
吃動兩平衡保體重
《要點》提到: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要在日常中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愛好運動的生活習慣,生活中走路、上下樓梯、騎自行車、清掃房間、做飯等都可以增加能量消耗。每天至少應以中等強度運動半小時。堅持控制飲食與增加運動相結合,持之以恒,才能長期保持健康體重。
健康飲食飲食要掌握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總結了健康飲食十句口訣:1杯牛奶;2匙烹調油;3兩(150克)水果;4份蛋白(魚、豆、蛋、肉各50克);500克蔬菜;6克鹽;7兩(350克)飯;8杯水;九成飽;十分衛生。要強調的是,以上食物的數量必須按早餐好、午餐飽、晚餐少的基本原則分配。一定要養成按時按量進餐的習慣。雖然以上原則說起來簡單,但貴在堅持。
運動強度每個人體質不同,所能承受的運動量不同;個人的工作性質和生活習慣不同,在選擇運動時間、內容、強度和頻度時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每天運動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包括工作、出行和家務這些日常生活中消耗較多體力的活動,另一部分是體育鍛煉活動。根據能量消耗量,騎車、跑步、游泳、打球、健身器械練習等活動都可以轉換為相當于中速步行1000步以上的活動量,每周累計約2萬步活動量。運動鍛煉應量力而行,體質差的人活動量可以少一點;體質好的人,可以增加運動強度和運動量。
吃得多動得少易肥
《要點》指出:由于引起肥胖的原因復雜,減肥難度大,因此要特別強調預防。
不健康的飲食、身體活動不足、吸煙、酗酒和一些心理問題都與肥胖有關,也是導致多種慢性疾病的元兇。肥胖受遺傳影響,但受環境因素,特別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更大。由于引起肥胖的原因復雜,減肥難度大,所以要特別強調預防。
肥胖問題專家、前中國預防科學院院長陳春明教授認為:“肥胖實質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多種因素“造就”了中國龐大的超重人群。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最明顯的表現在“吃”上。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可基說:“20年來,中國人的餐桌上變化最大,主要表現在糧食越吃越少,蔬菜有下降的趨勢,而與此相應的是油脂類消耗越來越多,動物性食品增加非常快,與80年代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搭配少量的動物性食物的膳食結構相差很大。”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馬路上的小車、便捷的公交車和地鐵,取代了之前步行和自行車的出行方式;電視和電腦的普及,改變了人們休息和工作的方式;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去唱KTV,玩電腦游戲,體力活動卻越來越少。“這能不胖嗎?”李可基說。
陳春明教授指出,中國人的肥胖觀念需要調整。許多中國人不在意已經發生的肥胖,認為胖是福氣。而另一些人尤其是年輕女性又認為越瘦越好,明明自己的體重屬于正常范圍,還要拼命減肥。有些人亂找減肥食品,試了一種又一種;另一些人為減肥過分控制飲食,導致營養缺乏,微量元素大量減少;還有一些人說吃糧食會長胖,就不吃糧食,這非常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