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新浪 作者:acglover
由于關鍵在于游戲,所以先來看看到底什么才是“游戲”。首先,“游戲”指的就是娛樂活動,范圍是挺大的,從一般的棋牌類,到捉迷藏,甚至是石頭剪子布等等都可以稱得上是游戲,可以肯定,“游戲”一詞,并不是在電子游戲出現后才產生的,但是在今天,談起“游戲”,引發的聯想一定就是電子游戲,這也可以看到電子游戲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下面就是我的關于電子游戲的人生。
我是一個老玩家了,屈指算算也有14個年頭了(本人1982年出生),這一切都是從那臺紅白相間的FC開始的。我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大學,母親自己讀了大專(具體情況不明,大概是類似現在的成人高考吧),使醫務工作者,同時還是黨員,而我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中出生,可能是遺傳吧,我的腦瓜隨不怎么樣,但還算比較機靈,所以人讀了當地比較好的小學(照現在的話說應該叫名牌小學吧,聽說現在要進母校要幾萬塊推薦,汗一把的說),而且成績也相當不錯,屬于優等生之列(現在想起來,應該是當時把學習當作一種快樂的原因吧),而這時正是電子游戲開始盛行的時候。
其實我在更小的時候就在朋友和親戚家早就接觸過電子游戲這一新玩意兒(國內并未推廣,都是從香港帶來的),可是一直卻只有羨慕的份,而在我小學3年級的某一天,父親帶回來一臺“小霸王”(是早期的產品),我高興了整整一個星期,然后游戲就真正成為了我的人生的一個伴侶。記得在小學剩余的時光里,經常有這樣的夜晚:2個大人和1一個小孩端坐在一張小茶幾旁邊,手中拿著手柄,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機,不時發出一陣爆炸般的笑聲,又或者是互相埋怨的聲音,還伴隨著“到我拉,到我拉”的嘈雜聲,一直到11~12點才逐漸平靜。母親從小就喜歡圍棋,父親喜歡下象棋,而在電子游戲上也反映出來。母親總喜歡拉我和父親打俄羅斯方塊(二代),其精通程度絕對可以稱為達人,從9級12層(也就是最高難度開始)連續玩上幾小時,玩到20+級才肯罷手,雖然我也不弱,但還是要甘拜下風;父親則喜歡拉我和母親打坦克,從50局(可以選關的版本)一直打到100+,本行象棋就更離譜了,居然還自己編寫了對電腦用必勝棋譜(這個有點傻);而我,不用說就是跟大部分老玩家一樣,從FC老4強開始,到面面俱到拉。
這段時光雖然不長,而且在其間發生過不少令我不快的事情(小時候經常被其他男生欺負,原因不清楚,但最大的問題是最后被責怪的總是只有我,說我不應該還手……換來的是欺負者得寸進尺,被害者回家還要被虐),但我仍認為這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盡管我比較倒霉,每逢大考就患病(真的,不騙人,病3次了),雖然考砸了一科,但還是不負眾望,考上了重點中學的的初中(升大率95%+哦)。不過,既然進了這種中學,競爭就必然很大,第一個學期我只能排在年級的中下游,所以在緊接著的兩個學期里我拼了命似的學,同時也不斷地鍛煉身體,終于,在初二的上學期,我的成績排到了年級的前列,體育也獲得了良好以上的評價。雖然我很拼命,但是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我的游戲——超級機器人大戰、三國志等戰略游戲,最終幻想、勇者斗惡龍等角色扮演游戲則成為了我當時的最愛。不過好景不長,我的記憶力有所減退(原因不明,肯定與游戲無關),很多東西都不能記得很清楚,考試的時候只能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有時干脆一片空白,因此,我的成績也退步了,又掉回到了中游,父母和老師都替我擔心,我自己也很著急,但這個問題的原因到現在還沒弄明白。這個時候則正是電子游戲這一新事物接受國內審判的時候,各大媒體舉出不少青少年由于太過沉迷于電子游戲而成績滑落、染病還有變壞等等的例子,有成語道“三人成虎”,不少家長看了報道以后就把孩子的變化全都扔給游戲,一時間罵聲一片,而這樣的新聞就越傳越多,電子游戲一下子就淪為了“精神鴉片”、
“電子海洛因”……。很不巧,我的父母是很喜歡看報紙和新聞,所以,游戲的權利就被沒收了,不過成績也并未好轉。
可能是由于處在反叛期而且自己的心情也很不好吧,父母越壓迫,我對游戲的思念就越深,總是偷偷地把父親藏起來的游戲機拿出來打,而期間也少不了爭吵之類的事,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緊接著的日子里,我漸漸的和班上喜歡電子游戲的同學成為了朋友,也曾經跟他們去過游戲機廳、出租機房甚至網吧(那時并不合法),后來還用自己攢的錢添了MD(世嘉的16位游戲機)、SS(世嘉的準32位游戲機)——我并非世嘉fans,只是考慮到家里并不富裕,所以挑便宜的買。這段時間我接觸了不少例如夢幻模擬戰、光明力量、櫻大戰等的國外電視游戲名作,也用SS玩了一把“仙劍奇俠傳”(由于成績一直都沒有起色,父母一直都不肯給我買電腦,我感興趣的事電腦本身,而不是電腦游戲,冤枉阿),游戲中的世界也逐漸成為了我消解壓力,放開自己的唯一去處,估計不少人也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才常常去玩游戲吧:不管在實際上有怎么樣的能力,到了游戲的世界中都總有機會成為最強,游戲的規則也不像人生中的那樣復雜,甚至令人厭煩,游戲也有著自己的內涵,使人能投入其中,一起歡笑一起悲傷,從而忘掉痛苦和煩惱。
我的那幾個玩友都考回了原來所在的那所高中,而我則考上了不怎么樣的高中,雖然突然而來的感冒對我
也有著一定的影響,但我早就料到這樣的結果。而在高中階段,我也并沒有能夠像大部分人那樣享受自己的青春——老師對我的幾次誤解,借住(學校離家比較遠,所以……)親戚對我的白眼,加上父母因我的不爭氣而施加壓力,還不夠堅強的我選擇了逃避。我很清楚,我自己的心沒有變,但我已經不能回到以前了,所以我選擇了游戲來陪我度過高中的時光,而游戲也使我認識了許多好朋友,使我的日子稍微好過,跟朋友一起玩GB、玩PS的日子,至今也是難忘的回憶,成為了我青春日記里最美的頁之一。
已為人父母的人之間總流傳著這樣一個定律:讓孩子上好的小學
,然后再上好的中學,才能讀上好的大學,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要不人生就毀了。這樣的定律聽在我們的耳里自然是非常不舒服的,因為這代表的就是學,學,然后再學,不過這個定律也有一部分是現實的——不能讀上好的學校而要升上好的學校不是不可能,但也是困難重重的。我跌跌撞撞地考上了大學(高考中暑,某科分數狂掉),雖然不差,但也并不理想,DC(世嘉的128位游戲機)入手了,不過心情卻越發郁悶了。學校的教學的確有點問題,但這不是關鍵,關鍵的是身邊的人。入學時發現,喜歡游戲的人不少,開始的時候我覺得這很令人高興,因為有話題可聊,但接觸久了就發現不是那么一回事。玩起來只會爭強斗狠——問題所在,我甚至懷疑這種人玩游戲到底是不是在娛樂,這種人覺得輸了的人就是垃圾,說幾句運氣不好之類的話就是sb,而你在玩的時候總會有人在隔壁來一句“Cheap”或者是“爛”,你想不在意吧,他下次還來,你說不要吧,他說你小氣,到頭來就總是自己難受,而這,恰好就是現在的“玩家”的一群,而我,就沉淪于這苦海之中。
“游戲”的另外一個定義體現在它作為動詞的時候,可以簡單地認為指的就是“玩”,不管你玩的是積木,或是電子游戲,還是其他的什么東西,都可以理解為理解為你在做“游戲”這一活動,而你就是所謂的“玩家”。可以理解,沒有“玩家”這個主體,“游戲”這一活動是不能產生的,所以我要很抱歉地說,如果有人要說電子游戲是虛擬的,不現實的,那我就要徹底地反對,不管是單機游戲還是網絡游戲,都不是非存在的,無意義的,因為是“玩家”在玩,一個切切實實存在的人在玩,而“游戲”就正是由于“玩家”的改變而在不斷改變。
在現代漢語詞典上,“健康”定義為人體的生理機能正常,沒有缺憾和疾病,其實“健康”在今天的定義應該不只是這樣而已。現在的“健康”更大的程度上指的應該是“健全”,應該是身體與心靈兩個方面同樣的健康,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心靈上的健康,不管身體上有什么缺陷,只要心靈是健康的,就仍然是一個健康的存在。而“游戲”遭非議,“玩家”遭質疑就正是“非健康”所造成的。
何謂“游戲”“非健康”,暗示色情、暴力是好事,暗示在色情、暴力中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的是“非健康”。許多人說暗黑破壞神”暴力(流血多,這個是文化部說的),“大富翁”色情,“不錯,也可以認為“坦克”暴力(把對方坦克給殺了),“俄羅斯方塊”色情(有女人出來跳舞)……色情、暴力與否主要是要看所對應的年齡層和思想成熟度,而這正需要人們正確地判斷和維護。不過現在不少網絡游戲也被視為色情、暴力,這,一般都是源自于“玩家”的“非健康”。
何謂“玩家”“非健康”,沉迷于“游戲”,起居飲食不正常,導致患上不應該有的疾病,是“非健康”;把在網絡游戲中亂殺玩家當作一種“殺人的快感”(我的某同學的想法),把用作弊器玩CS來戰勝對手,然后丟下一句“你們這幫菜鳥、垃圾”(親身體會)當作一種樂趣,以各種方法辱罵他人,是“非健康”;在網絡游戲中實行欺詐,或者教唆別人欺詐,制造、宣傳和使用各種外掛又或者喜歡使用各種手段來擾亂游戲秩序,是“非健康”。要說“游戲”“非健康”教唆“玩家”犯錯,那是借口,不成熟、涉世未深、思想不完全才是本因,而以上這些行為就正是真實的體現。
我的經歷可以證明,游戲本身是無罪的,如果有罪,那么受刑的應該是“玩家”。作為一名“玩家”的我并不出眾,但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愧,并且為我是一名“健康玩家”而自豪。
致各位真正熱愛游戲的“健康玩家”
要玩,因為愛玩,可能你還在迷茫,但要拼的時候還是要拼,我明年就要找工作了,我會拼盡我的全力,大家要記住“健康玩家、健康游戲”,并希望祝大家能一帆風順。
致各位陷入迷途的“非健康玩家”
不要玩,除非你學會玩的是游戲,而不是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在你把別人玩弄一番以后,絕對不會發現,你玩弄的正是你自己本身;不要把游戲當作虛擬的不存在的東西,你可以看看屏幕,那里面的映出的正是你的臉,而你所做的正毀掉你的人性;不要把人生當作一場游戲,因為沒有記錄點給你,也沒有辦法把你自己刪掉再開新人的;希望你們好自為之,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