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5w.com 2009-06-29 河南商報
古代養生家均將養神作為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們采用的許多方法,今天看來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修養道德
養德是養神的重要手段,中醫養生在對人的生命現象進行把握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其社會屬性。修德養神的過程,是在人與社會關系層面展開的養生活動。伴隨著修養道德、情操及人生觀養成的過程,實現人與社會和諧互動過程中精神、情緒的平和、安適,從而達到維護身心健康的目的。
一、“仁”與“善”。孔子在《中庸》里指出:“大德必得其壽。”其原因在于,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大多胸襟坦蕩,即所謂“君子坦蕩蕩”,如此則能夠妥善解決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與沖突,并獲得他人的尊重, 內心也由此而產生愉悅的感覺,這對于增強人體免疫力,使身體各系統功能調整在最佳狀態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寡欲少私。《黃帝內經》強調養生應保持“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一個人如果私心重重,則精神終日不得安寧,日久必致形勞精虧,而“寡欲少私”對于保持一種平和安寧的心態至關重要。
怡悅心情
怡情是養神的有效方法,所謂“怡情”是指采用各種方法使心情保持愉悅狀態,從而有效地扭轉不良的心理、情緒,維護精神、心理狀態的正常與平和。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精神性、心理性疾病的發病率不斷攀升。人們在享受著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卻不時感受到精神的困惑與壓抑。這種不良的精神狀態日久必將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因此,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因時、因地制宜尋找怡情悅志之法,對于攝養精神、預防疾病具有積極的意義。
怡情養神之法無處不在,下面僅從音樂、家居環境、賞花觀景等方面管窺傳統養生學怡情養神的途徑。
1.欣賞音樂。優美動聽的音樂,能將欣賞者帶入美好的精神境界,人們在抑郁、煩惱時,聽一曲優美、舒暢的音樂,往往心情豁然開朗,暫時從紛繁雜亂的現實社會中解脫出來,這對于恢復平和、穩定的精神和心理狀態具有積極的意義。
2.美化家居。家是人們心靈的避風港,美化家居環境可為身心營造一個放松與休息的舒適環境,促進身心疲勞的消除,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3.賞花觀竹。古代養生家還十分喜好觀花賞竹以怡情養生。例如,明代養生家高濂在自己的住宅內辟有九徑,分別種植梅、海棠等9種花木。蘇東坡云:“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即所謂“養竹調心”。
4.旅游觀景。游歷名山大川,觀賞自然界的美麗風景,同樣可達到怡情養神的目的。高濂曾說:“四時游冶,一歲韶華,勿另過眼成空,當自偷閑尋樂” ,主張遍覽美景,舒暢身心。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顥也曾有詩云:“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描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游覽自然美景以怡情養神的活動。
入靜坐忘
入靜是養神的傳統途徑,入靜是指通過修煉能夠保持軀體,特別是精神的高度安靜,達到《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論的“恬澹虛無”狀態。
入靜是養神的重要手段,它可消除一切雜念,使情緒安定,削弱情緒波動、思慮無窮等不良精神與心理活動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干擾,并在客觀上把新陳代謝降到生命活動需要的最低點,減低了人體消耗。這種狀態在佛家稱為“禪定”,在道家則稱為“坐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