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誰不想少生病,少得癌?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癌癥的患病率卻在逐年遞增,這是為什么?癌癥可以預防嗎?本版特摘發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內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楊秉輝的文章,他以長年從事腫瘤研究的實例證明:只要我們防微杜漸,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癌癥就會遠離我們。
癌癥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根據國家衛生部的統計,癌癥是第二位人口死亡的原因,第一位是心腦血管病。在中國估計每年新發現200~230萬名癌癥病人,每年死亡的病人在120~150萬名左右。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癌癥將會愈演愈烈,全世界每年將可能新發生2000萬名癌癥病人。
癌癥在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都存在。經濟發達國家里傳染病等疾病減少了,但是癌癥并沒有減少,比如大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比較多見。發展中國家中食管癌、胃癌、肝癌、子宮頸癌高發。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夠平衡,沿海地區經濟較發達,內地較差,因此我國防癌治癌的形勢更加嚴峻,發達國家多發的癌癥開始“抬頭”,而發展中國家的癌癥依然存在。
癌癥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幾乎和人類歷史相同,然而直到現在仍然在全世界肆虐,而且發病率越來越高,比以往瘟疫危害大得多。癌癥比以前多了,我看有幾個方面的因素造成。
第一個原因是人口老齡化,癌癥是中老年疾病,而全世界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因此得癌的人也就多了。癌癥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并不是說今天我抽一支煙就生肺癌了。到了中老年,致癌物質的作用在體內越積越多容易引起癌癥。另外,老年人免疫力減退,人對癌癥的抵抗是靠身體中的細胞免疫,就是身體的各種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攻擊”,這種細胞需要有胸腺功能的支持,人到中年以后,胸腺功能逐漸減退,所以中老年人免疫能力差了。一方面免疫能力下降了,另一方面,致癌作用又積累了,所以容易得癌癥。
第二個原因就是環境的污染。現在我們都生活在現代化的環境中,和古代的農耕社會不一樣,工業化帶來環境的污染。而廣義的環境污染包括人們生活行為的不妥,比方吸煙、高脂肪飲食、缺乏運動等等,也都與癌癥的發生有關。最后,現代科技發展了,診斷明確了,治療效果比以前好了,癌癥病人的生存期延長了,所以我們能在社會上看到很多癌癥病人。
人類希望戰勝癌癥,怎樣戰勝呢?現在治療癌癥的方法很多,如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中醫治療等等,但是總體來說,治療效果并不好。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當高,因此最需要的是預防,也是戰勝腫瘤的關鍵。
癌癥不是“職業病”也不是“遺傳病”
預防癌癥首先要弄清癌癥的病因。癌癥真正和遺傳相關或和職業相關的很少,80%都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所以腫瘤學上有“生活方式癌”之說,這不是聳人聽聞,卻是事實。雖然我們還不能說每一種癌癥的病因是什么,也不能說某一個人為什么會得癌,但是從宏觀上來講,大多數癌病因是基本清楚的。
肺癌和吸煙有關。雖然也有不吸煙的人得了肺癌,因為汽車的尾氣、廚房里的油煙中的致癌物質都與肺癌有關,但吸煙的人從煙霧中吸入的致癌物質更多。
食管癌、胃癌和亞硝酸鹽的攝入有關,亞硝胺是肯定的致癌物質。大腸癌和高脂肪的飲食有關,脂肪物質吃得多了,膽汁分泌特別旺盛,在腸道里面產生的二級膽酸有致癌作用。順便插一個例子,以前日本人胃癌的發病率很高,腸癌的發病率很低,將他們和美國人比,日本人胃癌的發病率是美國人的8倍,而腸癌呢,美國人是日本人的8倍。研究發現,日本人移民到美國去,他的后代出生在美國。生活方式改變后,下一代得胃癌的明顯減少,得腸癌的卻明顯增多,而孫子輩,胃癌和腸癌的發病率已經和美國人一樣了。
所以,移民流行病學告訴我們,不是日本這個種族容易得胃癌,而是生活環境特別是飲食起了作用。在上海,油票取消的20年間,上海人油用得多了,腸癌明顯增加,幾乎翻了兩番。而缺少運動也和腸癌有關系,很多人肥胖,血脂過高,也成為了一個致癌因素。
鼻咽癌,中國人得此病的比較多,特別是廣東人,鼻咽癌與EB病毒感染有關,這是因素之一。有人說和吃魚露也有關系,后來又發現湖南南部地區得此病的人也很多,原來他們喜歡在屋子里生火,又經常吃熏、烤的東西。
最近發現子宮頸癌與乳頭狀瘤病毒感染有關,性行為比較混亂、性伴侶比較多的人感染機會就比較大。乳腺癌與內分泌有關。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區的女性中,乳腺癌明顯增多,已經高居婦女瘤的第一位,難道我們婦女的內分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嗎?不是,而是因為高脂肪的膳食使乳腺癌組織對致癌因素比較敏感。癌癥是多因素疾病,其中一個因素為主,稱為啟動因素,其他的因素為輔助因素,高脂肪飲食起碼是乳腺癌的一個重要因素。
“窮人的癌在上面富人的癌在下面”
由于經濟生活改變了,蛋白質飲食吃得多了,蘿卜干、咸菜吃得少了,亞硝胺等致癌物質減少,食管癌就少了。在中國,原來食管癌位居第二位,現在食管癌已經退居第四位。胃癌原來是首位。在上海,現在胃癌已經退居第二,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而脂肪物質吃多了,大腸癌反而增加了。
有人很風趣地說:“窮人的癌在上面,富人的癌在下面。”上面的食管癌、胃癌少了,下面的大腸癌明顯增加。
不過,生活好了又不等于腸癌一定多,應該是能夠預防的。有人提出“富貴病”的說法,我是非常不贊成的。“富了才有這些病”那是錯的,“富而無知”才會生病。所以富了又能注意防癌,有健康的生活行為,可以少生病,少得癌。
肝癌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有關,在胎兒、幼兒免疫力還沒有建立時感染乙肝,很容易形成慢性感染狀態,并可能導致硬化分解。肝癌和霉變物質有關,霉花生等含有大量的黃曲霉素。我曾經在江蘇啟東協助工作過一段時間,那里是肝癌的高發地區,一方面乙肝非常流行,另一方面那里的人經常吃霉變的玉米。黃曲霉素攝入過多,至少是輔助因素。
我可以讓老鼠生癌,你相信嗎?把霉變玉米中的黃曲霉素提取出來,給老鼠喂食,半年后老鼠就得肝癌了。當然,霉有很多種,有些霉可食用,比如臭豆腐,還有你到醫院里去打的青霉素,也是霉卻不是致癌物質。
享受生活的同時可以防癌
癌癥,與生活行為的關系密切,不良的生活行為導致致癌物質侵入人體,使他體內的“癌基因”活躍起來,“抑癌基因”丟失。防癌的關鍵是建立一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們應該控制脂肪飲食的攝入,營養學家認為每人每天脂肪的攝入量應控制在50至60克以下。還需控制鹽的攝入,鹽攝入過多也是胃癌高發的因素之一,營養學家建議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在6克以下。
盡量少吃咸菜、咸魚、咸肉等不新鮮的菜,霉變了的花生和玉米要堅決丟掉。買油要買質量好的,當心質量不好的油是由霉變花生提煉的。
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新鮮蔬菜里富含維生素C,它能抑制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形成,可惜燒煮之后維生素C破壞了不少。水果就好了,吃水果不用燒,原汁原味,保存了大量的維生素C,還有果膠、黃酮,多吃有防癌作用。以前有營養學家讓每人每天吃500克蔬菜,有人和我說500克青菜燒出來吃不下。現在好了,營養學家提倡蔬菜加水果每人每天吃500克:每天吃兩個橘子或是一個蘋果,再加300克蔬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飲食不要太精細,多吃些粗糧。從營養學家的角度來講是很好的,從防癌來講也是必要的。多吃蔬菜,韭菜、芹菜、菜花、小白菜本身就有防癌作用,這些蔬菜纖維素多,可使大便通暢,減少了大腸癌的發生,大大有益于健康。
烹調的方法要講究,少用油炸、油煎、燒烤,不妨清蒸、煲湯。即使想油煎,挑選質量好的油。往鍋里倒油的時候,就把食物下鍋,盡量少產生油煙。這點要向廣東人學習,他們喜歡清蒸和煲湯,炒菜也炒得比較生,放的油少,保存的營養多。不要用糖精,盡量少用香料。
另外,要講究口腔衛生。過去,有些山區的居民由于缺水,不刷牙、不洗澡,患口腔癌、皮膚癌的機會就多。口腔不衛生,牙壞了殘根留著不去拔,總在那兒刺激口腔的黏膜,久而久之可能發生口腔癌。
還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行為,比如嚼檳榔,嚼這種東西會讓人心跳出汗,有人就喜歡這東西,有報道嚼檳榔容易引起口腔癌。寒冷的山區有些居民把火爐放在肚子上取暖,久而久之,腹部的皮膚容易被燙傷,甚至生癌。還有研究說,食管癌高發地區的居民大多喜歡吃些很燙的東西,食道的黏膜被燙傷、被反復地刺激,也是發生食管癌的可能因素之一。這些事當然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防微杜漸嘛,防癌的事情就是要這樣一點一滴地做起。
好心情為啥有助于防癌
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軀體的、心理的以及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我們說了不少軀體的或者是生理方面與防癌的關系。其實人的心理狀態與防癌也有關系,不過是間接的。
心理壓力過大容易生癌。曾經有人研究發現在吃飯的時候生悶氣容易得胃癌,還有人將人的性格類型分成A、B、C三種類型,這種分法比較粗放。A型性格類型的人,凡事必求完美,總是覺得時間不夠,做事急匆匆,說話速度快,走路速度快;C類性格類型的人多愁善感、瞻前顧后,比較內向,感情不容易宣泄;B類性格類型的人介于兩者之間,比較平和。在這三種類型的人中,C型性格類型的人容易生癌,A型的人比較容易得冠心病。
從理論上講,情緒抑郁的人免疫力下降,而免疫力下降則可能讓癌癥的萌發有了可乘之機,這點是肯定的。所以,為了防癌我們應該有個好心情。好心情是要培養的,要培養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凡事進取、積極向上、待人寬容、助人為樂、知足長樂,你的心情自然就好,心情好能有助于防癌。請記住我的話。
聽了我上面講的,你也許會說,我聽懂了,我照樣去做,你保我不生癌了。我要說,我不是賣西瓜的老板,包開包甜的。
摘自《當代健康報》文/楊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