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8 10:32作者:來源:荊楚網
核心提示:雖然尚未“出伏”,但“立秋”已經一個多禮拜了。由于立秋后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其間秋老虎會偶爾發威,而人體也正處在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采寫:記者晏雯通訊員賀軍李中和
雖然尚未“出伏”,但“立秋”已經一個多禮拜了。由于立秋后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其間秋老虎會偶爾發威,而人體也正處在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所以,人們開始感覺到此季節帶給身體的一些變化,比如體重悄悄躥升、頸椎病復發、消化道不適等等――
貪涼吹空調、穿露背裝留病根
“秋”后算賬的疾病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空調病,它不僅僅是夏日的專利,貪涼受寒等均會使人體受損而埋下得病的禍根。頸椎病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
32歲的周女士跟醫生說,本來頸椎不好,但受不了酷熱,離不開空調。近些日子感覺頸椎越發難受,用她的話說是“脖子都要鎖牢了,轉動一下都難”。
記者從江城多家醫院了解到,最近像周女士這樣頸椎、腰椎發病的人比平時至少多出兩成,其中不少都是因為過分貪涼所致。據湖北省中醫院骨科張方健教授說,這些病人大多是進入夏天以來過度吹空調,有的赤膊或穿露背裝,長時間受到冷氣的侵襲,使得氣血循環較差,所以到了現在就開始發病。
【小貼士】
入秋后少穿露肩露背裝
頸椎病一旦發病治療便很棘手,最好是防患于未然,即使秋老虎下山,也一定要避免風扇、冷氣直吹頸部和腰部;別光著膀子,又還墊著涼席睡覺;最好用熱水洗澡。
秋涼后應盡量少穿露肩、露背裝,如果本身是頸椎病患者又喜歡穿吊帶衫、露背裝,建議最好在外添加小外套或披條絲巾保護。若感到頸部酸痛,可以用熱毛巾捂,緩解肌肉疲勞,睡覺時枕頭不要放得太高。
飲食不節,大吃瓜果壞肚子
盡管已經立秋,天氣依舊炎熱。每年這個季節,腸胃疾病的患者大量增加,形成一個門診小高峰,這與許多人不當飲食有很大的關系。
湖北省中醫院消化內科胡運蓮教授說,經過炎夏的消耗,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腹瀉。立秋過后,也是冰箱病的高發季節,不少人因為直接食用從冰箱里取出的飲料和食物,頻頻引發胃腸炎等急性病。
因為立秋后晝夜有溫差,而有的人貪涼忽視腹部的保暖,使人體自身抵抗力降低,胃部受寒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從而導致胃痛等情況發生。
除了因貪涼導致的胃病外,還有不少人因貪吃了過多的瓜果而造成腹瀉。“夏季大量食瓜雖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能力有所下降。”胡運蓮說,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小貼士】
適當少吃瓜果,防止著涼
立秋后應控制飲食,找出飲食中搭配不當之處是避免腸胃道疾病的重要手段。此外,更需要注意食品衛生,尤其在體弱、感冒、發燒和人體免疫功能降低時,堅決不吃半生不熟和變質食品,生吃瓜果要用流水多清洗幾遍,或削皮后再吃。天涼后適當少吃瓜果。
預防秋季腹瀉主要是防止著涼,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后著涼,因為疲勞使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虛而入。此類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應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時定量,戒煙禁酒,以增強胃腸的適應力。秋后也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切忌暴飲暴食,過甜、過油膩的食品會引發急性腸胃炎、膽囊炎、胰腺炎等病。
養生篇
立秋養生“兩面派”
夏秋之交,晝夜溫差大,天氣陰晴不定,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發的“多事之秋”。針對這一時期的氣候特點,飲食起居都需做好兩手準備,既要防暑,又要注意御寒。
近期祛濕防暑很重要
胡運蓮指出,雖然已經立秋,但最近天氣仍然多雨潮濕,晝夜溫差大,白天溫度仍然會很高,因此,祛濕和防暑仍然很重要。
立秋后,可增加吃些燉肉、燉雞、燉鴨、紅燒魚等,可以補充體內必要的脂肪、蛋白、以及多種微量元素,還可以起到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近期仍然要注意防暑除濕,食用絲瓜、黃瓜、冬瓜或苦瓜等,可以消除夏季體內暑濕之氣。
專家提醒,秋天適當進補,更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忌以藥代食。
衣莫頓增不妨秋凍
俗話說,春捂秋凍。也就是說,在夏末秋至之時不宜過多添加衣被,不要捂得太嚴,即使到了深秋,也應避免穿戴過多的衣服。這是因為適當的“秋凍”能鍛煉機體的抗寒能力。天氣漸涼時,要加強防寒鍛煉,有利于避免許多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此外,冬天往往誘發支氣管炎、慢性氣管炎、風濕病等,秋天接受“秋凍”鍛煉,還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疾病發生起到積極預防作用。
早睡早起適當午休
秋天漸漸轉涼,正適合補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遵循“養收之道”。在作息上,首先要按時睡覺、起床,不熬夜,減少對身體的傷害。其次要睡好,一方面需清心安神,情緒穩定。另外不要飲酒、飲茶或飲咖啡,以免興奮難以入睡。再次晚餐要有節制,不可吃得過飽,避免胃中不適,影響睡眠。
運動要適量保養陰氣
立秋之后,早晚天氣涼爽,很多人開始進行戶外鍛煉。由此專家提醒,立秋之后,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但是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
營養篇
秋補無需“大魚大肉”
眼下,人們又開始熱議“貼秋膘”的問題:要不要貼秋膘?怎么貼秋膘?吃什么貼秋膘?
先說說什么叫做“膘”。從字典中的說法來看,膘就是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那層皮下脂肪。貼秋膘的說法來自生活水平較低的時代。那時,人們食物不足,本來就難得長肉,皮下脂肪太少。到了立秋之時,好容易暑熱減退,食欲恢復,就要提醒自己多吃一些。
傳統上,貼秋膘的方法就是吃動物性食品和各種面食。燉肉、炒雞蛋、炸丸子、紅燒魚、炒鱔絲、蒸螃蟹、烙餅、餃子、小籠包,反正各種好吃的東西無不是貼秋膘的上好選擇。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指出,都市人肥胖比例高,與其大魚大肉,不如針對自己度夏后缺的營養進行補充。
推薦貼秋膘食品:
推薦一:綠葉菜、橙黃色蔬菜
夏天人們常吃的蔬菜、水果以瓜類為主,如黃瓜、冬瓜、西瓜等,這類食物中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的含量都很低。所以入秋時體內維生素A儲備減少,如不及時補充,就容易發生視力下降、眼睛干澀、呼吸道感染、葉酸和維生素B2不足等問題。因此,入秋應多吃綠葉菜和橙黃色蔬菜,如芥藍、菠菜、胡蘿卜、南瓜等。
推薦二:發酵食品
夏天人們食欲不振,通常又會多吃寒涼食物,胃腸的消化功能比較弱。因此,到了秋天,應當適當多吃一些營養豐富又幫助消化的食品,發酵食品就有這個好處。發酵時微生物會產生大量B族微生物,同時微生物的作用消除了食物中的抗營養因素,部分分解了其中的蛋白質,使其中的微量元素和各種活性物質能夠更好地吸收利用。比如各種發酵面食品,大米發酵制成的醪糟,豆類發酵制成的豆豉、豆醬、醬豆腐、麻豆腐、豆汁,奶類發酵制成的酸奶等。
推薦三:各種薯類
薯類食品多有強健身體的作用,其中富含B族維生素和鉀、鎂等礦物質,傳統認為能補中氣,現代研究又認為它們作為主食食用有利于預防肥胖和多種慢性病。秋季正是薯類出產的旺季,經常吃一些山藥、甘薯、芋頭、馬鈴薯等,作為精白米面的替換品,是非常好的養生措施。
推薦四:各種蛋類
盡管蛋類含有膽固醇,但不能忘記它在營養上的優勢。蛋類的蛋白質質量好,脂肪酸質量較高,含有12種維生素,富含卵磷脂,這都是秋天應當適當補充的營養物質。而且蛋類消化吸收率高,清淡烹調時,胃腸消化負擔較小。
對于那些身體瘦弱、貧血、低血壓的人,推薦還是按照傳統方法,多吃點牛羊肉,吃點動物內臟,配以足夠的主食,有益于改善健康,提高抗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