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勿忽視
2009-09-17 來源:水母網
近年來常有大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問題自殺、出走;近日伴隨著新生入學工作的結束,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隨即全面展開。
在高校,心理健康始終是一個比較敏感又往往被人冷落的話題。時值新生開學,記者在市區高校采訪時發現,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少,為此,各高校紛紛開課,為大一新生解讀大學里應當注意的心理問題。
有的大學生時常感覺郁悶無聊
“現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總體而言是好的,真正有重大心理疾病的并不多,但是心理真正健康的并不多。”魯東大學心理與教育學院一位姓劉的研究生告訴記者,人際交往壓力是許多同學都面臨的困惑,特別是同宿舍成員間表現得尤為明顯。宿舍里因意見不合導致宿舍成員間摩擦甚至打架的情況時常發生,因處理不好宿舍關系導致孤獨、抑郁、不相信他人等心理情緒狀況的也大有人在。
魯東大學某班的心理輔導員賈老師告訴記者。在一次學校開展的心理班會上竟然有一個班級集體向她詢問:“我們很郁悶怎么辦?”同時,在校內網、QQ空間、貼吧等處隨處可見“郁悶”、“無聊”、“頹廢”等字眼。近期,一項針對大學生“郁悶”現象的調查顯示,經常有和偶爾有“郁悶”狀況的同學占到了90%以上。有的宿舍甚至出現集體睡懶覺或玩游戲打發周末的情形,可見郁悶與無聊也已成為不少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還有,比較突出的是壓力問題,學習、就業壓力……”研究生劉同學總結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時補充說。許多因就業壓力大產生的焦慮、情緒不穩定等現象普遍存在于大三、大四的學生中。
大學生心理問題源自何處?
面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我們不禁要問,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到底源自何處?
魯東大學心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王惠萍認為,現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大環境對大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
現在的大學生,特別是剛入學不久的09屆新生多為獨生子女,部分家長對孩子過分的關懷,往往導致孩子任性、自私、獨立性差等。在新生入學當天我們就發現,不少新生都是由家長開車送到宿舍門口,家長隊伍有的多達六七人,他們幫孩子把許多事情安排好之后才離開,家長的“關懷”與過度保護往往是大學生不能很好適應大學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中學教育還沒有完全脫離老師“保姆式”的教學方式,從高中走進大學,許多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高校的教育模式,進而出現類似“郁悶”“無聊”的情緒,或者沉迷網絡,過度交往等現象。
另外,網絡的發展使得當代大學生的眼界開闊了,但有時過多的依賴網絡會導致人際交往能力的下降。
解決問題要靠大學生自身
面對心理健康問題,王惠萍教授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為在校大學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她認為,作為大學生,首先要明確自己上大學的目的。比如有的同學立志考研,就要了解考研需要的知識;有的師范類學生將來要從事教學工作,就要著重培養教師方面的能力和素質。除此之外,王教授還指出了大學新起點的重要性,對于一些在高考中發揮失常的同學更是可以在這個新起點上繼續努力,不要輕易否定自己。
最后,王教授建議大學生在大學里要找到自己能做的,喜歡做的,有意義的事,不至于在大學期間荒廢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YMG記者 凌云鵬 通訊員 趙文 張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