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機食品”騙局揭秘
2010年02月21日 中科院—科學新聞
生產環境惡劣,隨處可見的農藥與化肥,但賣出來確實普通食品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一個破綻百出的概念騙倒了公眾、媒體、官員甚至“專家”
“有機食品”成為一些追求“天然”者的至愛;然而,當記者走進所謂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與業內相關人士對話之后,看到和聽到的卻是這樣的結果:
超市里那些標價比同類普通食品高出數倍、數十倍的貼著“有機產品”標簽的蔬菜、水果以及肉類和雞蛋,或許跟普通同類產品以同樣的流程、在類似的環境中產出,差別僅僅在于一個標簽。
那些標明有特殊健康功效的所謂“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從營養學和健康角度上看,或許與普通同類食品沒有任何差別。
京郊有機蔬菜生產基地調查
在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的當下,所謂的“有機食品”讓惶惶不安的消費者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但這根稻草并不那么可靠
《科學新聞》(中科院主管雜志)記者 徐治國 李樹峰 北京報道
“臭,就是個臭。”
1月19日,走進位于北京大興區的留民營村,空氣中彌漫著奇臭無比的雞糞味道,很濃很濃。一年四季都是這個味兒,村子里的居民說,他們已經習慣了這里的環境。
但奇臭的留民營村卻被賦予了眾多美譽:“全球環保五百佳”“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中國綠色村莊”,等等。
一眼看去,留民營村與京郊其他的村子并沒有多大區別。但道路兩旁每隔幾百米便出現的各種企業和氣勢恢宏的村委會大樓卻向外來人顯示聞名京城的留民營村子的富庶:800多人的村子,2008年全村工農業產值卻達2.05億,人均收入15000元。
如今的留民營生態農場,形成了以沼氣為中心,串聯農、林、牧、富、魚的生態系統,以及種、養、加、產、供、銷一條龍的生產體系,可謂獨霸一方。農場成立的北京青圃園菜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圃園)發展有機蔬菜基地500畝,產品銷往京津兩地24家大型超市及機關團體。據其介紹,幾十個大棚每年能生產4000噸左右的有機蔬菜,占據著整個北京有機蔬菜市場50%左右的市場份額。每天都會有3噸左右的蔬菜從這里運往家樂福、沃爾瑪等市區超市。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這個號稱北京最大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很可能并未嚴格按照有機食品的生產體系進行種植加工。
隨處可見的農藥與化肥
廠房外整齊分布的大棚便是青圃園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每個大棚門內墻上都貼有生產活動記錄:蔬菜品種、生長期、施肥、灌溉、滅蟲狀況、負責人、采收等詳細信息。根據記錄,大棚主要是以村里養雞場發酵后的雞糞作為有機肥料,而除蟲則使用天然藥物苦參堿和滅蟲燈、人工滅蟲等方式。
進入冬季,溫度的限制使普通菜地只能處于“農閑”狀態,工作的只能是一些鋼架大棚。盡管雞糞的漫天彌散為蔬菜的種植增添了些許“有機理念”,但看似嚴格管理的過程并非滴水不漏。在青圃園大約40多棟大棚內,隨處可見的是多菌靈、吡蟲啉、啶蟲脒等各種農藥,有的包裝袋還沒有開封。
而有機食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要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生產、采集、加工、包裝、貯藏、運輸標準,絕對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劑等。
在被問及這里是否會有菜農使用農藥或者化肥時,青圃園總經理助理劉夢賢對公司管理十分自信:“從公司來說,如果農民要買化學農藥,他就得自己掏錢。基地所有的投入品都由公司統一購買,統一管理,可以保證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農藥,并且公司會定期檢查大棚生產情況,以確保蔬菜的安全性。”
在基地工作的一位菜農介紹,公司以承包的方式將大棚交給他們管理,蔬菜的種植都由自己負責,種出的蔬菜由公司統一收購,收購價格由蔬菜公司制定,經過包裝后供應市區超市。
但是青圃園一辦公人員卻透露,蟲子多的時候,他們會用一些農藥。同時,留民營村一位農民說:“只要看不見,他們一樣用化肥,都是價格不菲的好復合肥,200多元一袋。在植物生長的關鍵期還用尿素。”
對此劉夢賢感到很憤怒:“這簡直無中生有,你不要拿這個來敲詐我們,我們公司做事很放心,是嚴格按照有機標準來做的。”
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發現農藥,并非只有留民營村這一處。
在位于北京昌平小湯山百年綠源有機種植園(以下簡稱百年綠源)和金六環農業園(以簡稱下金六環)基地大棚內,也發現了一些農藥和化肥。
百年綠源市場部經理王鵬飛就此問題3次拒絕回答。然而,百年綠源一種植工人卻給出了答案:“蔬菜起蟲子很普遍,夏天長了蟲子,有時就用手拿,但也會用低毒農藥。”
金六環雖然曾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農產品供應基地,但在其蔬菜大棚中也發現了尿素和硫酸鉀復合肥。
“這些農藥和化肥基本都不能使用。這是嚴重違背有機規則的。”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一負責人告訴《科學新聞》,“不能持續符合標準、技術規范要求的企業,按照《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認證機構應當對這樣的企業及時作出暫停、撤銷認證證書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