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行業是知識密集型行業,大量的人力資源在發展知識經濟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全國共有兩院院士1 072人,其中衛生行業(含解放軍系統、其他行業與衛生有關專業部門)共有院士100人,占全國院士總數9.22%,屬于衛生系統的院士59人,占院士總數的5.50%。
自改革開放以來,衛生部門向發達國家派出了大批留學生、訪問學者,他們大部分已學成回國并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
但是冷靜的分析我國衛生人力資源的狀況,下述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重視:
1.衛生人力總體知識水平不高,獲得中級以上技術稱職的人員僅100萬人,占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8.15%,這些人中還有不少人無大專以上學歷;衛生人力知識老化,更新不足,有研究表明,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每5年更新一次,而我國除大城市、大醫院、大的科研單位,大部分衛生技術人員很少有機會進修學習,參加學術會議和接觸國際最新醫學動態;醫學專著隨知識更新修訂再版不及時,醫學圖書資料陳舊,繼續學習的條件差;衛生專業人員離開學校后再系統學習知識的欲望和能力都較差,跟不上當代醫學的發展,更談不到創新;我們衛生人力資源中的頂尖人才隊伍和學科帶隊人隊伍年齡老化。以兩院院士為例:衛生行業60歲以下院士僅9人,占衛生行業院士9%。
2.醫學教育不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基本上是貫輸 式,難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內容陳舊,教師掌握新知識和醫學新動態的能力與總體水平不高,教學觀念落后,以考試分數評定學生優劣引導學生死讀書,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總之醫學教育缺乏一個啟發、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環境和條件。
3.醫藥衛生科研部門、高等醫學院校,多年來存在脫離生產傾向,沒有形成科研與生產的緊密結合。缺少科工貿一體化的醫藥衛生產業集團,而知識經濟正是強調將最新的研究成果,通過產業化,實現知識的升值與效益最大化。
4.在人才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又存在人才浪費的情況,更影響了人才效益的發揮。這一方面表現為人才的部門、單位所有,人才流動困難。一些醫療衛生單位求賢若渴,他們需要某個人或某些人加盟,就可以形成有創造力的人才團隊,但是受種種傳統人才流動的條條框框的限制,而不能如愿引進人才,另一方面,在改革大潮中,一些單位例如某些三資企業,看到人才的重要,靠自己的“財大氣粗”,盲目引進,甚至蓄積人才,大材小用,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費。
5.醫藥衛生部門的管理人才缺乏,特別是缺乏科技開發人才和衛生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急需要培養一批從“書生”到“老板”的優秀企業家和熱愛衛生事業的管理專家。
文章來源:建安醫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