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師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近日即將出臺。此份報告公布了由中國醫師協會和各級地方醫師協會在北京、上海、廣東、河南等全國部分城市進行的醫師現狀抽樣調查結果。該結果披露了醫師對當前人事制度改革、擇業等熱點問題的看法,反映了210萬醫師隊伍職業狀態和生存環境。
調查顯示:
——中國醫師人力資源數量配置不平衡。表現為醫護比例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學科比例失衡,口腔、婦產、檢驗、護理、放射衛生、預防保健等方面人力資源短缺。加上高學歷的衛生人力資源不愿意到基層單位工作,造成城市衛生人員中本、專科人才堆積,農村大專以上人員短缺。
——中國醫師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技術方面,我國的高、中、初三級衛生技術人員構成比為1:0.43:0.15,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中等發達國家為1:3:1,中級人員比例偏少;專業方面,全國醫療機構的衛生人力約占總量的88%,而預防、保健和專科防治機構的衛生人力只占近7%,缺少全科醫生和護士,以及信息、電腦、生物工程等非衛生類及新技術、新方法應用人才;年齡方面,40~50歲年齡段的業務骨干所占比例較小,具有高級職稱的中青年人較少。
——中國醫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但是相對于我國衛生事業投入較少而言,我國醫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相對較高。表現在學科帶頭人嚴重缺乏,有些專業或學科只能依靠返聘的老專家;基層醫療單位整體素質較低,城市街道和農村鄉鎮衛生院中分別有1/5和1/3以上沒有專業學歷;衛生行政管理人員素質較低,缺乏現代管理的思想、知識和技能。
——中國醫師人力資源配置不平衡。城鄉不平衡,城市衛生人力資源已相當充足,而農村仍然缺乏;東西不平衡,東部沿海發達省份遠遠高于西部欠發達地區;上下不平衡,高學歷、高職稱的衛技人員集中在較大的三級醫院;基層目前大部分是中專學歷,甚至更低。
對醫院人事制度改革的看法
近半數醫師認為當前醫院人事制度改革重點問題是用人觀念的問題,遠遠超過薪酬待遇、考核體系和引進人才等人事制度改革的關注點。調查顯示,不同地區、不同級別醫院中不同職稱醫師對醫院人事制度改革重點的看法基本一致,說明不少醫師希望所在醫療機構能夠在用人觀念上有所突破,打破醫療機構沉積很深的學術和學科壁壘以及職稱晉升論資排輩、年齡設限等不利于人才發展的障礙。
對于目前一些醫療機構出現的“高端人才荒”,不少醫生認為通過提高現有人才的利用率可以緩解醫院人才短缺的問題。高職稱醫師更傾向于這種觀點。目前,機制不健全、人才出口封閉,使得醫院醫療人事制度改革緩慢,醫師內部執業環境受到影響。現行的醫療體制中,能否合理使用現有醫師資源,對于醫院人事制度改革能否獲得成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相比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醫師更加關注薪酬待遇問題,醫院級別越高,醫師對薪酬待遇的關注就越強烈。處于初級職稱的醫師較之高級別職稱醫師更加關注薪酬制度的改革。
對于人才流動的態度有
近66%的醫師對醫師人才流動持支持態度,反對者寥寥無幾,僅有1%。在大中型醫院,醫師對人才流動的支持率要比在基層醫院高。因此,人才流動是被廣大醫師所認可和支持的。此外,東部地區受周邊大環境影響,對人才流動抱有積極態度,贊成通過流動來獲取更多自身利益和發展機會。
但調查同樣顯示,當前醫師呈現無序流動現象,這種沒有良性引導的流動局面會對我國整體醫療事業發展產生一定不良影響。專家指出,醫師的無序化流動,促使我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也影響了我國總體醫療水平的提高。
認為影響醫師流動的因素
大多數醫師認為影響人才流動的主要因素是區域經濟環境,其次為政策導向,最后是個人發展的需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醫師較之經濟發達地區更加認為區域經濟環境是影響醫師流動的主要因素。
而醫師職稱越高,在考慮區域經濟環境的同時,也越注重個人發展的需要,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說明醫師已由追求終身就業轉向追求終身就業能力。
調查顯示,人才流動由小醫院流向大醫院,由北方及內陸省份醫院流向南方沿海發達省份醫院,廣東、北京、上海等地憑借優越的區域優勢成為吸引醫師流動的目的地。在廣東等地,因為經濟發展水平高,醫師有獲取比中西部城市更高薪酬待遇的可能性,所以人才流動頻繁,人才市場繁榮。
醫師人才流動意向
雖然外資醫院還僅僅出現在個別城市,但是大多數醫師(78%)認為外資醫院的進入和國外醫師的涌入,會加劇國內醫師行業的競爭。
此外,有近六成的醫師傾向于前往非國有醫院工作,包括外資醫院和民營醫院。而在民營醫院和外資醫院之間,他們又更傾向于選擇外資醫院。這種流動意向,并不因為醫師職稱高低而有很大變化。國有醫院面臨醫師人才流失的潛在威脅。根據世貿協定,2005年外資醫院將全面進入中國。外資醫院的“人才本土化”戰略,直接威脅國有公立醫院的生存,使人才流失狀況加劇。
對當前“多地點行醫或異地行醫”的看法
對于“多地行醫或異地行醫”,有近4成的醫師反對,另有近4成的醫師贊成,幾乎持平;同時有兩成醫師持無所謂的態度。初級職稱的醫師比高級職稱的醫師更抱有支持的態度。
調查同樣顯示,大多數醫師沒有“多地行醫或異地行醫的經歷”,比例高達84%。
醫師對目前職業環境的評價
從總體來看,醫師對目前職業環境滿意度不高,完全滿意者僅占7%。近4成多的醫師對目前職業環境評價一般。
醫患糾紛不斷,醫患矛盾加劇,使得醫師執業環境受到嚴峻挑戰。東部地區醫師對于目前職業環境較之中西部醫師更為不滿,在東部地區對于當前職業環境基本滿意的占27%,而中部地區是40%,西部地區是34%。此外,醫院級別越高,對于目前職業環境不滿意的醫師所占比例就越大。在中高級職稱醫師中,近七成醫師對于當前職業環境評價不高。
在職業方面的打算,多數醫師希望通過參加階段性培訓、參加學術交流,以及通過繼續深造等方式來提升自己。而對于廣大醫師,參加階段性培訓和學術交流是他們愿意采取的理想方式。
醫師對人才培養政策的了解
只有近半數的醫師了解國家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職稱越高的醫師,對于國家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就越了解。
針對國家人才培養政策中有關政策配套程度的看法,大多數不同級別職稱的醫師認為,目前國家現行的醫師人才培養政策部分缺失。
對基層提供技術支持的看法
大多數醫師支持組建基層醫療技術支持機構。93%認為組建基層醫療技術支持機構的政策是可行的,52%的醫師曾經有過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支持的經歷。
在認為基層醫療存在的最大問題中,有半數以上(54%)的醫師認為目前基層醫療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人才缺乏,其次是經費有限,占29%。
到社區醫院供職——近六成醫師不愿到社區醫院供職。而醫師職稱越高,到社區醫院供職的意愿就越淡薄。
文章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