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專稿 記者韓樂悟
2005年是食品安全事件波瀾迭起的一年。如果說面對蘇丹紅事件時,從不知國內市場是否有“涉紅”食品,到對“涉紅”食品的跟蹤查處,從對蘇丹紅的陌生到有了蘇丹紅快速檢測標準,政府部門近兩個月的“疲于應對”顯得有些被動的話,到了面對PVC保鮮膜事件時,從10月13日媒體拋出問題,到10月25日權威部門公布抽檢結果并向消費者發(fā)布警示,則顯得從容主動了許多。
今天,當我們回眸反思時,說2005年政府職能部門在應對食品安全突發(fā)事件時,反應速度與應對的有效性開始增強,應不為過。
然而,我們仍無法樂觀。因為在食品安全方面,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這些被“熱炒”的突發(fā)事件本身。
2005年國內蘇丹紅和PVC保鮮膜風波,均由披露國外對相關產品的限制政策而引起。
類似的由發(fā)達國家檢測和預警而引起的有關食品安全的震蕩和恐慌事例還可舉出不少。借用一個比喻,可以說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發(fā)達國家“打雷”我們“下雨”已不是新鮮事。我們不由得問自己:為什么我們總在人家之后?我們的食品安全標準、預警機制、檢測與評估能力等究竟比國際水平落后幾許?我國農產品出口頻遇“紅燈”,許多時候不也正擊中了我們食品安全的“軟肋”?
對一些必須用“藥”頂著的,時好時壞、久治不能痊愈的“慢性病”,公眾相當熟悉:
在農產品源頭上,有的蔬菜產地環(huán)境污染、污水澆灌、濫用甚至違禁使用高毒農藥;有的飼養(yǎng)禽畜濫用飼料添加劑,非法使用生長激素及“瘦肉精”;有的在水產養(yǎng)殖中濫用氯霉素等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在食品加工領域,有的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有的濫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劑、保鮮劑、食用色素等;有的摻雜使假,生產假酒、劣質奶粉,用地溝油加工食用油等。在食品流通領域,為數眾多的食品經營企業(yè)小而亂,溯源管理難,分級包裝水平低,甚至違法使用不合格包裝物;有的企業(yè)在食品收購、儲藏和運輸過程中,過量使用防腐劑、保鮮劑;部分經營者銷售假冒偽劣或變質食品;有的在農村市場、城鄉(xiāng)結合部及校園周邊兜售“三無”、假冒偽劣食品。
在2005年6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16次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將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概括出四大“頑癥”,即:農產品源頭污染仍然較重,食品生產加工假冒偽劣突出,食品流通環(huán)節(jié)經營不規(guī)范,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fā)生。吳儀稱“一些深層次問題沒能根本解決,當前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2005年盛夏的“甲醛”啤酒風波最終證明是個“偽問題”,但與許多食品安全問題一樣,“對出口造成影響”是屢屢被提及的“后果”之一。企業(yè)“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是好事,我們不愿意設想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出口與國內市場消費兩者是否有孰重孰輕之分,但國內市場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嚴格度,何時能與對出口食品的監(jiān)管比肩?
曾有學者指出:“中國食品安全出現的問題,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增長模式出現了偏差。無論是監(jiān)管問題還是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都與我們的增長觀念有直接的聯系。”或許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會理解我國食品安全問題解決的難度。
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是經濟發(fā)展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食品安全的監(jiān)督和管理涉及許多部門。無論稱之為“分環(huán)節(jié)監(jiān)管”,還是如人們所詬病的“多龍治水”,在新的一年來臨時,各相關方面都在考慮如何采取措施,提高監(jiān)管的有效性。
食品安全問題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難關。那些突發(fā)事件如果僅是“冰山一角”,我們則萬萬不可只顧“救火”,而忽視了深層次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