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性革命在2005
“中國正在發生性革命!”———一句流傳了有些年頭的老話,一個說得中國人耳朵磨出繭子,卻又在心底不能徹底認同的結論。
它讓我們時常置身疑惑之中,在網上,無數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坦率直白正視性、談論性、享受性,可現實中,任何一種“出格”的與性有關的行為,都會遭到輿論圍剿。在各色調查中,國人的開放尺度讓人咋舌,可在每個普通人的感受里,身邊的人似乎大多中規中矩、并未越雷池。
是我們欺騙了現實,還是現實欺騙了我們?生活在現實與觀念矛盾的悖論里,我們質詢著、爭辯著、求證著,卻總是無法得到標準答案。
回眸2005,中國的性領域依舊不缺少大事件,無數人從旁觀者、評論者,變成了性變革的參與者,很多“第一次”是那樣的不同凡響,這一切將在國人性觀念進步的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走過2005,雖然爭議性話題依舊層出不窮,激烈交鋒不止不停,然而誰對誰錯似乎退到次要的位置,人們的心態開始平和包容,語氣見怪不怪。高聲辱罵的少了,理性探討的多了,或許這就是爭論的最終意義所在。
你可能會說,性的現實并不因爭論而改變,但我們相信,重溫爭論你會感受推動時代前進的力量。
1 百名女大學生拒絕婚前性行為
如花歲月,沐浴愛情光輝,然而目睹過太多享一時沖動的甜蜜而以淚洗面的悲劇,為了抵制不良風氣,為了維護女性健康,特訂立此協議。
1.享受愛情甜蜜,維護愛情嚴肅,珍愛女性貞操,結婚之前不與任何異性發生性關系。
2.戀愛過程中,如遇男友提出性要求,應明確表示不可以,同時,在與男友交往過程中應檢點自己言行,不以過于親密言行誤導男友。
3.協議中的盟友有義務提醒其他盟友遵守協議,對盟友的提醒,應以友好態度聽取。
4.本協議根據自愿原則訂立,如感覺難以遵守,應聲明退盟。
這是四川成都某兩所高校7位女大學生簽訂的《青春無瑕同盟協議》。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后,中央財經大學、南京大學和廣西的三位大學女生發起了拒絕婚前性行為的網上簽名活動,短短幾天就有700多人簽名。
相關評論:
支持:一位女大學生表示,“我簽名不光是為了證明女大學生主體的純潔,還想證明我們在思考,思考這個時代的女大學生應該是什么樣子”。也有專家認為,在男女同學關系定位日趨開放的今天,拒絕婚前性行為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意義。
反對:有人謾罵此次活動為“浮躁年代的處女秀”,這是一個彌漫著作秀氣息的時代,渴望被別人關注的沖動在被長期壓抑之后,尋找著各種各樣的出口,一旦時機到來,頓時噴薄而出。有網友反問:婚前性行為不健康?有正常的性欲卻無法發泄,堵在心里,方是健康?有婚前性行為就是“有瑕”嗎?
李銀河點評:
婚前性行為進一步普遍化,已成無法逆轉之勢。十類事件中有兩類涉及婚前性行為和童貞觀念。雖然這兩類事件都是試圖挽回婚前貞潔的大局———一些女大學生發起青春無瑕聯盟,試圖在普遍的“失貞”大潮中保持婚前童貞;一些有錢人通過征婚中強調配偶應為處女傳播了一種傳統的看重婚前童貞的價值———但是,它們也反映出婚前保持童貞的行為模式已經漸漸淪為少數人的價值,大多數人選擇了婚前性行為。根據計劃生育系統的調查,婚前性行為在年輕一代中已達六七成。我最近所做的網絡調查顯示,有82.3%的網民有過婚前性行為。婚前性行為的普及是性革命的一個主要指標。由此看來,中國人的傳統婚前守貞觀念已經不可挽回地成為歷史,我們不得不直面這個新的現實。
2 富翁征婚廣告專找處女
“三十有五,1米7余”、“大型私企集團總裁”、“身家過億,年入數千萬”、“有過婚史,目前離異,一子繞膝”等;擇偶的條件則是“20-25歲”、“容貌出眾”、“生俱母愛,惜子敬夫”、“清純如水,無性經歷”、“家境平實,官貴免談”等;并且“要求回復方式僅限于郵寄和電子郵件兩種,謝絕電話聯系及登門造訪”。
這是登在《南方周末》上的征婚廣告。自2004年到2005年,全國各地,類似這樣在媒體上花重金公開征婚的富翁不下幾十個。富翁征婚并不稀奇,最引人關注是有過婚史、已屆中年的富翁們無一例外地在征婚廣告上公開要求應征女子年輕漂亮、無性經歷。對此,本報專門從心理學角度進行解析。相關報道見2005年12月21日19版。
相關評論:
支持:有網友認為,富翁有錢愿意登廣告找對象無可厚非,哪個男人心底不希望找年輕漂亮的處女,只是沒有條件罷了。也有專業人士認為,目前中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經濟行為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婚姻關系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契約,它被經濟行為所左右也是必然的。從這個角度講,公開財富廣告征婚倒不失一種進步。
反對:有網友罵道,有錢就了不起嗎?富翁是結過婚的老男人,卻要求別人是處女,這是對女人的公然歧視;也有評論認為,富翁對征婚者所提出的條件,正是從側面反映了他們的心理缺失。
都市年輕人流行"閃婚"
3“我們結婚吧!”“好啊。”“你是說真的?”“如果你是真的,我就是真的。”
新郎和新娘其實并不算年輕,一個28歲,一個26歲,彼此都有許多紅塵往事和戀愛經歷,“閃婚”對他們來說,其實并非全無認真考慮過。兩人在卡拉OK聚會中相識,然后他送她回家。本來,這或許只會是段通俗戀愛故事的開始,可是等到第二天再次見面,他卻直截了當問了本文開頭的那段對話。“如果你是真的,我就是真的”,這是她的回答。于是第三天的中午,兩人辦理了正式結婚手續。從第一天晚上到結婚,相處不過13個小時。
“閃婚”是2005年在報紙上出現的關于婚姻的最新鮮的詞匯之一,出鏡率甚高。“閃婚”,顧名思義就是快結快離。為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閃婚”?相關報道見本報2005年5月25日B4版。
相關評論:
支持:現代年輕人,尤其是白領階層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談婚論嫁,遇到合適的閃電結婚,很正常;有專家認為,快結快離符合人性。
反對:愛情是需要全心全意,慢慢培育的。迅速升溫的愛情難免會輕率,輕率常常會失敗,失敗都會有受傷和失望,因為迅速而傷害了原本可以托付一生的愛情,太不值了!
李銀河點評:
婚姻模式進一步多元化。閃婚的出現是婚姻模式進一步多元化的表現。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婚姻要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前配偶不得見面,當事人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婚姻伴侶。在過去幾十年間,由于國家大力倡導婚姻自由,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的比例急劇降低,已經下降到僅剩一兩成(主要在偏遠農村),漸漸成為歷史遺跡。在婚姻自由的原則實行了幾十年之后的2005年,閃婚出現,它的性質說到底就是自由婚姻,或稱自主婚姻:談兩年戀愛再結婚與相識兩周結婚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區別。換偶活動對傳統婚姻關系和理念有沖擊,此類婚姻關系當中沒有通常一對一關系中的嫉妒,而且是將性與愛分離開來的。它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婚姻關系,是我國婚姻關系模式多元化的一個證據。
4 中國同性戀首次出鏡
解說:大瑋,22歲,北京某高校的一個大學生,去年發現自己感染了艾滋。在接受我們采訪時,他選擇了直接出鏡,不用做畫面處理。
大瑋:我叫大瑋,我是一個同性戀,我也是一個艾滋病感染者。
記者:你清楚這樣的鏡頭播出后,你的生活和你的家人會受到的影響么?
大瑋:我就是想以我真實的身份來面對鏡頭,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同性戀者和艾滋病人這兩個群體。
解說:一年前,剛來到北京的大瑋碰到一個讓他心儀的男孩子。
大瑋:彼此都是很愛對方,都愿意為了愛,可能會付出一些。
解說:于是,兩個年輕的男孩子有了多次的性接觸。
記者:你是在什么情況下去檢查身體的?
大瑋:當時我在大學里,我連續發燒了三四天。我當時在地鐵站的時候,我看到濮存昕做的廣告,然后我細細地看了一下,我覺得上面所寫的癥狀跟我的癥狀有點像。
大瑋:大夫把化驗單拿給我的時候,他說,你是HIV的陽性,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
今年8月8日,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調查》播出了從艾滋病角度討論同性戀問題的新聞專題片《以生命的名義》,幾個同性戀者的面部形象正面出現在熒屏上,這在以往任何時候都不曾有過。
相關評論:
“同性戀者主動向大眾暴露自己的臉,而從前,這張臉是被遮蔽的,”主動公開了同性戀身份的周丹說,“這是一個象征。”有媒體評論,對中國的同性戀而言,2005年是一個節點———媒體已向同性戀話題開放空間,中國同性戀告別隱秘時代。
復旦大學首開
《同性戀研究》課
52005年9月7日晚,在復旦大學光華樓里的507教室異常熱鬧。6點30分正式上課,6點10分可容納100人的教室就已擁擠不堪。復旦大學今年為本科生在全國首開同性戀研究課程,這些人都是當天趕來聽課的。
媒體也聞風而動:《中國日報》、上海《青年報》、《勞動報》、《東方早報》、《外灘畫報》、東廣新聞臺、東方衛視等國內媒體記者紛紛趕來,甚至《紐約時報》等國外媒體也不錯過這次機會,日本共同社的記者太安淳一說他得知復旦大學在中國首開“同性戀研究”公選課,對此很感興趣因此專程過來采訪。
相關評論:
支持:一位學生說,現在學校這次講同性戀的課,讓大家來了解同性戀,不要歧視同性戀,因為每個人都有愛一個人的權利。有專家認為開設“同性戀研究”,讓大學生理解同性戀是必要的。
反對:一部分家長公開表示反對,一名浙江的劉姓家長顯得很擔憂:“學校在課堂上公開給學生們講,還要和同性戀者接觸,我就擔心孩子到時被帶壞了。”
中國第一例
同性戀網婚
2005年10月25日,“西瓜超人123”和“明天偶爾”在搜狐網上社區舉行了盛大的同性網絡婚禮。搜狐社區特別發表聲明:“社區之所以從眾多的同性網婚申請者中,挑選這一對做搜狐第一對同性新人,因為她們是真正的同性戀者。她們也是中國第一對正式舉辦網婚的同性戀者。”
“明天偶爾”是湖北人,19歲那年,她喜歡上了一個女生,至今已經有5年。24歲的她,在舉辦網婚前,已經對現實生活感到深深無奈:“我們的愛是真誠的,純潔的,美麗的,卻也是不見天日的。喜歡一個人,我會大聲地告訴她,也想大聲告訴全世界,可是后者真的很難做到,不是怕社會負面的輿論,不是怕人們異樣的眼光,不是怕朋友們轉身離開……怕的只是傷害我最親最愛的父母……”
當她已經認為只能在下輩子“不能再錯過我愛的人”,搜狐社區允許同性也可以進行“網婚”了,她馬上進行了申請,并且獲得通過。但是,這種舉動也引發了軒然大波,各種意見紛紛而至,參與、支持、同意、不在乎、反對、鄙視,甚至辱罵……聲浪一浪高過一浪。相關報道見本報2005年12月28日28版。
相關評論:
支持:和異性戀人一樣,同性戀人同樣“不能再錯過我愛的人”。但畢竟現實世界中許多人還是不能接受,特別是自己的親人。因此同性戀網婚是一種更人道的選擇。
反對:這只不過是虛擬世界的婚姻關系,和異性網婚差不多,不過是角色扮演,為了滿足一種刺激和游戲的心理需求而已。
李銀河點評:
同性戀權利得到尊重。從復旦大學首開同性戀公選課、中國第一例同性戀網絡婚姻的締結,到中央電視臺同性戀話題的公開播映和同性戀者出鏡,可以看出同性戀在中國正在浮出水面,公眾對同性戀的寬容程度和接納程度有了較大提高。但是在中國社會中,同性戀這個少數族群還在受到歧視,他們的合法公民權利還沒有全部得到保障。在西方各國紛紛批準同性婚姻和同性戀家庭伴侶關系法案的大潮當中,中國的同性戀者還只能用虛擬名字在網絡上結婚,這不能不說是一點遺憾。但是,從2005年事態發展的趨勢看,同性戀這個弱勢群體的生存處境正在得到改善。相信通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同性戀者的公民權利將逐步得到保障,對性少數族群的歧視將變得更加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