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華南農大十天內發生四起跳樓事件背后(圖)
2006-04-13

開學第一天,一名大一男生就跳樓身亡

在華南農大宿舍樓下的宣傳欄內,新近貼出了心理保健講座的通知




3月8日,初春的南國廣州天氣濕熱。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的一名跳樓者入土為安了,這是該校2006年開學以來第四例墜樓事件。



在短短10天時間里,這所中國南方農業第一高等學府像著了魔似的,悲劇接連上演,4名在校人員墜樓自殺,而最近跳樓的是兩名研究生。



不管是該校在讀生還是已畢業參加工作的校友,對連環自殺事件均表現出極大震撼。是什么壓力讓他們輕易放棄青春和生命?“自殺”這種流行性病毒為何會在這所高等學府驅之不散?學校管理是否存在漏洞?帶著疑惑,《法制周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度調查。


第一個 偶然


大一生不愿直面“退學”


2月20日,是華南農業大學開學第一天。上午10時,該校理學院統計專業一名05級大一男生,從學校五山公寓附近的東區實驗樓墜樓身亡。


一名知情者告訴記者,跳樓的男生在大一上學期,7門課有3門課需重修,還有一門缺考,學校要求其退學,學校已經做過大量思想工作,但是家長沒有答應。


“他選擇在新學期開學第一天、第一堂課跳樓并非偶然,”一名學生說,“現在重修學分不要錢,而且要累計很多學分修不滿才會被開除,所以我覺得還是他個人心理素質問題。”


據透露,在該男生日記中曾有自殺傾向的記錄,并且還寫到絕對不讓任何人看出他有自殺傾向。公安部門調查后確定其為自殺。


該校交通運輸專業大二學生瞿某告訴記者,“掛科”(意為“不及格”)給在校大學生帶來的壓力是很大的,“特別是理工科學生,如果平時學習不認真,缺課較多,很容易就掛了”。


瞿某說,他現在就有4門學科不及格,心理壓力很大,老覺得沒面子。“玩游戲可能是影響學習的一個原因。”他說自己平時喜歡玩CS、魔獸等電腦游戲,但“不會沉迷其中”。一名剛從華南農大畢業的學生說,第一例跳樓事件的發生,帶有極大的突發性,所以絕大部分人對這件事都沒有足夠重視,只是把跳樓當作一種談資。


第二個 模仿


跳樓職工疑有精神病


當許多人還在為第一個跳樓者嘆息的時候,“第二個”出現了。一名華農畢業學子分析,如果第一例跳樓者僅是突發偶然,那第二例則是模仿跟隨了。也許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殺”這個病毒正在侵蝕消極者的心靈。


2月22日上午11時許,一名懷揣遺書的女子從華南農大第三教學樓6樓跳下身亡。


該校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當天上午10時,這名女子企圖爬上第一教學樓的樓頂,被保安制止。而到11時,一名男生路過天井時發現,該女子面朝下趴在地上,便馬上向學校保衛處報告。


警方在該女子身上找到一封信,“估計是遺書”。事發后,學校確定,死者是該校農學院一名未婚農場工人,其父親是學校退休干部,已經去世。
據知情者透露,死者生前患有輕度精神分裂癥,帶全額薪金待崗,對學校分配的工作不滿意,跳樓前已立下遺囑、遺書。


心理專家分析,有些人心理本來就比較消極,但之前,他們應該沒有死的想法,他們正在說服自己要面對困難。當他們徘徊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跳樓自殺了,且不問原因為何,那一刻,這個消極者心理上應是佩服多于惋惜。因為同是追求解脫,別人做到了,而自己卻還在猶豫。


一例是面臨退學的危險,一例是疑為精神病人,兩人的逝去并沒有引起所在學校領導的足夠重視。


“跳樓在很多大學都有發生。”一名在校生說,“當時大家就覺得是很普通的事情,心里并未太在意。”然而,當“第三個”發生后,真正的恐懼開始彌漫華南農大校園上空,一名報考華南農大本校研究生的女生說,家里人開始打電話詢問學校的事。


第三個 重壓


這次竟是名研究生


2月27日凌晨,華南農業大學五山校區研究生4號樓宿舍,一名三年級女研究生從9樓墜樓身亡。


“當時大概是凌晨零時左右,我正在看書,突然聽到男人的尖叫聲,我還以為是有小偷被抓住了。”一名知情者說。住在該樓的不少女生則表示,由于事發時已是子夜,動靜也不是很大,“所以我們都沒在意,沒想到出了這樣的事情”。


據了解,死者姓龍,河南人,是該校土壤化學專業研三學生。華南農大黨委書記江惠生透露,自殺女生與其讀本科時的一名同學戀愛,男方本科畢業后在番禺南沙工作,兩人的關系遭到女生父母的反對。加上該女生擔心本學期個別科目可能不及格,今年可能無法畢業,覺得無法面對家庭對她的高期望。在這雙重的壓力下,她選擇了自殺。


開學一周內連續發生三起跳樓自殺事件,學校開始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迅速采取措施,一則“邀請專家于本周三晚為學生開設心理保健講座”的通知貼遍全校。


該校黨委書記江惠生認為,“盡管學生自殺是因心理問題造成,但我們并不能停留在這個層面,應該看到更深層次原因。”他認為,隨著社會發展,各方面的競爭越來越大。而這種壓力也轉變成學校的壓力,學生成績如何,是否參加社會活動都關系到他們在競爭中的地位和將來的就業,造成很大壓力。


而從整個教育制度、教學制度來看,全國高校普遍存在制度過于嚴厲和苛刻的問題。比如學生考試成績不好,按老制度就可能拿不到學位證,學校允許補考一次,但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如果是很難的功課,可能還是通不過。


江惠生說,“為什么不能補考兩次或三次呢?不能給學生多幾次機會?提倡競爭是好,但不能和教學制度捆綁得太緊。否則沒有一張一弛,學生壓力沒有釋放,弦就繃斷了。”
第四個 離奇


“佼佼者”也選擇輕生









如果第三例是因為心理上遭受過某種打擊,那被人不幸言中的“第四個”則更是“跳”得令人不可思議。


3月1日,離“第三個”發生僅3天時間,在同一棟宿舍的9樓,林學院風景園林系研三學生林某成了“第四個”。


在眾多同學眼中,這位被昵稱為“小雞”的女生是公認的佼佼者。漂亮、開朗、家境好,又是研究生。一位熟悉“小雞”的同學說,她脾氣是有點犟,但是她也有溫柔、善解人意的一面。“她喜歡吃桂林米粉,用玉蘭油還有各種顏色的面膜,穿很淑女的衣服、鞋子,還燙卷了沒幾天又拉直的頭發……”


在“小雞”的個人簡歷中,她如此評述自己: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具備較強的辦事能力和敬業精神,善于思考、適應能力強。負責參與了多個項目的規劃設計,并先后在廣東省××設計院、華南農業大學××研究院、××科研所等多家設計單位實習……


而校方至今沒有公開“小雞”跳樓的真實原因。3月8日,“小雞”的同專業同學向記者透露,親人已料理完了她的后事,讓她入土為安了。


學校心理講座流于形式


雖然在“第三個”墜樓身亡后,華南農業大學緊急召開全校干部會議,通報情況并分析了原因,要求輔導員深入班級,了解學生問題,并開展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主題班會,但悲劇仍然在這所高等學府如期上演。


據介紹,該校去年便進行過學生心理素質摸底抽樣調查,發現2%的學生有輕生自殺的傾向,而這種情況在廣東乃至全國高校都普遍存在。


一名在校生向記者反映,雖然在入校時搞過心理講座,但后來幾年沒有任何這方面的調查和輔導。以后的心理講座與測試,很多都流于形式。


校方領導表示,雖然學校心理咨詢室早已設立,但覆蓋面仍不夠廣,學校要求每個學院都設立心理咨詢室,指定兩三位老師負責學生思想工作。據透露,目前該校一個政治輔導員要管300個學生,對許多學生的思想工作根本就顧及不上。而教育部要求增加輔導員隊伍的文件也是去年下半年才下發的,現在學校政治輔導員人數還差三分之一。


有同學認為,學校缺乏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是顯而易見的,更缺乏一種挫折感教育,最終導致出現一系列悲劇,在這方面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許多走進社會的華農畢業生認為,如果這些學生多到社會中去鍛煉,他們的抗擊打能力肯定會提高許多,死是一種妥協,也是一種逃避!


真實講述>>>一名教工的揪心吶喊


一名華農學子在與本報記者交談時,向記者提供了一篇學校教工發在內部論壇里的真實講述,他說,這對“如何面對生命”還存有疑惑的學生來說,極具教育意義。


我是華南農大的一名教工。現在思緒比較亂。


今天中午,我收到學院的緊急電話,要求去酒店陪伴今天出事的學生家屬。工作幾年,第一次碰到這樣的事情,真的不敢怠慢。同時,心情也很壓抑。到今天為止,這已經第四起了。我很迷惑,為什么現在的人就那么看輕生命呢?


走近房間,正如預料中那樣傳來撕心裂肺的哭喊聲。房間里,只有她的母親,還有導師,另外幾個親屬。也許文字無法把這時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吧?這是一位把自己的獨女養到25歲的母親。本來她的女兒有一個美好的前途:讀了研,成績優秀,外表秀氣。今年報考公務員,她還排名第三。為什么就這么容易放棄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我想問,現在的學生怎么了?什么問題值得你們去下決心結束自己的路程?因為就業太辛苦了?在今天的中國,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民工都能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難道一個大學生就沒法立足要餓死嗎?因為感情?即使被負心人拋棄了,你難道沒有機會選擇第二個值得你去愛的人?因為畢業?現在除了在學校濫混日子的人,有哪位不能順利畢業的?即使不能順利拿到文憑,那么就活不下去了?


今天的社會上,有大把用自己雙手和努力掙到自己第一桶金的高中生、中專生,你難道就不行?


人們在檢討、反思這些自殺事件時,習慣于將思路引向競爭加劇、壓力加大,自我預期過高,社會期待過重,學生心理承受不了……其實,這既不公平,也不合情理。要說壓力,掙扎在社會底層的窮弱者,才是最沉重的承受者。把他們撇在一邊,談什么心理負擔,實在有些矯情。


學生增長知識的過程,也應該是學會做人的過程。教育著眼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智慧,還應該包括品行與操守、意志與毅力、同情心與責任感。


人之為人,就是因為有生命;維持生命,是人生的第一要義;除了大義大勇、大忠大孝之人,沒有放棄生命的權力;父母養育你,國家培養你,你就有了為父母而活,為祖國而活的責任;輕生,很可能是一種極端自私的選擇;輕生前請站在親人與師友的角度想想,珍愛生命,學會感恩。
心理專家為事件把脈


連環自殺是群體行為


劉明,北京東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詢中心負責人。


記:最近華南農業大學10天之內發生了4起跳樓事件,為何近幾年來大學生輕生的惡性事件發生得比較頻繁?


劉:我個人也感覺,大學生發生這類事件確實比以前多了。我想從大環境,小環境和個體分析三個層面去談這個問題。首先,大學生們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經過連續幾年擴招,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像博士生工資1500元,本科生工資300元的情況比比皆是,肯定會造成一定的社會問題。


其次,大學生自身的小環境也在不斷改變,比如個人的情感處理、職業規劃、能力提升都應跟著社會形勢的方向標,不適應就很容易產生各種危機。此外媒介傳播的作用也不可忽略,現在電視上經常有一些自殺場景,網上也有《自殺手冊》,很多遇到心理障礙的大學生被少數媒體誤導,認為自殺是宣泄壓力,改變現狀的好途徑。


記:前不久一份報告表明,大學生已經成為高自殺率的群體之一,您如何看待這種“象牙塔里的隕星”現象?


劉: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大學生存在高自殺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不平衡,也就是智商和情商的問題。但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只有認知學習,從來沒有情感教育。還有一個就是自我管理,尤其是情緒管理,有些大學生做得還不夠。


記:在這起自殺事件中,很多人認為學校沒有建立良好的預警機制,在事故接二連三地發生后又沒做好補救措施,您怎么看?


劉:現在高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是很重視的,有心理咨詢熱線,找心理咨詢專家咨詢,應該在主觀上作了很大努力。客觀的情況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果一味地去指責學校也不正確。類似的事故接二連三發生,學校沒有很好的補救就是失職了。


記:您覺得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


劉:人的心理分為知(認知),情(情緒管理),意(抗挫折能力等意志)三個方面,現在大學生情、意方面非常不足。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大學生低能,預期太高,在學校里既沒學到什么東西,也沒有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少有人去聽一些思辯性的理論。我覺得學校的人文環境對于學生懂得個人成長也要負一定責任。比如說10天內4人自殺,我認為是群體性的行為,社會化的影響。提高抵抗挫折能力是學生個體完善自我管理的事情,也是改善學校小環境和改進社會大環境的事情。


“朋輩”能有效干預自殺


舒幼娥,廣州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從事過心理醫生、高校教師等工作。


記:每年大學生中總會出現自殺事件,而許多人開始對自殺者表示漠視,您怎么看待這種漠視?


舒:自殺雖然和周圍的情況很有關聯,但畢竟是一種極具個人色彩的行為,把自殺規劃到個人因素比較好。對死亡漠視倒是一件好事,至少說明這類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記:對干預此類連環自殺,您有好的建議嗎?


舒:如果一個脆弱、思想消極的人聽到有人自殺后,是會受到一定感染的。如果在發生第一例自殺行為之后,校方立即采取措施,是會有所作為的。


特別是春天這樣一個很能使人抑郁的季節,更應注意思想的健康。許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在廣州像華南師大等高校從在校學生中,選擇部分人來對心理咨詢者進行“朋輩”心理輔導,是十分有效的,因為同齡人在一起很容易找到心靈溝通。


記:第四名自殺者學業、家庭等條件都很好,而且在公務員考試中獲第三名,您如何看待這種優秀者的自殺行為?


舒:許多優秀者其實長期生活在別人的控制之下,心理學里有一個名詞叫“洋娃娃”,這類人其實心理特別脆弱,總是壓抑自己去符合家人或社會的某種需求,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之下的話,會讓自己覺得沒有生活樂趣。一旦某一天遇到挫折,就有可能選擇一條錯誤的道路。



本報記者 劉 俊 實習生 姚 佳/文 特約記者 王小明/圖 法制周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