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送一位門診病人獎勵50元,住院病人獎勵300元。”去年12月26日起,上海市大部分出租車司機接到一張由上海西郊骨科醫院派送的“救死扶傷獎勵現金”宣傳卡。醫院稱是鼓勵司機“救死扶傷”,有的市民認為這是一種變相的“醫托”行為。上海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表示,醫院的初衷是好的,但用現金獎勵的辦法欠妥。(1月4日《北京青年報》)
這樣一種現金獎勵方式,在我看來,其出發點和動機都是值得懷疑的。在當今醫療改革基本不成功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的前提下,在北有哈爾濱550萬元天價醫療奇跡,南有深圳120萬元“天價住院案”奇聞的背景下,這種獎勵的“初衷”也都值得懷疑。
“有獎送醫”,不管說得多么動聽,說白了,就是一種變相的“醫托”,這是北方話,用我們重慶話講,就是“媒子”,這與正規的中介不同,它純粹是一個貶義詞。與客車站拉客的“羊兒客”,婚介所的“婚媒子”是一路貨色。如果你的醫療條件夠好,要出此下策嗎?表面上看是鼓勵出租車司機“救死扶傷”,遇到傷者不得拒載,但是如此所謂獎勵,沾染了銅臭,高尚也變得不高尚了。出租司機如果是一個正直的人,他無須誰來獎勵。如果出租司機本身就是見利忘義之徒,恐怕你那點錢他還嫌少了。這哪里是在鼓勵救死扶傷,這其實就是一種交易。有了這種交易,救死扶傷也就成了好看的裝飾;有了這好看的裝飾,就可以從事赤裸裸的金錢交易。司機這點獎勵也就可以從病人的醫療費用中來,這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劃算買賣。救死扶傷的名也有了,醫院的利也有了。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
但真正的救死扶傷是不用獎勵的。當年加拿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是為了什么獎勵嗎?他夜以繼日,忘我工作,是拿了誰的獎金嗎?他沒有。如果說那是戰爭年代,白求恩很高尚,一般人學不到。那么,在和平年代,在各種疾病和自然災害的現場,也有大量的不拿任何現金的志愿工作者。不論是在非洲的艾滋病人身邊,還是在印度洋海嘯的現場。不拿現金的救死扶傷醫務工作者到處都是。在2003年那一場考驗我國醫務工作者的SARS災害及今年的禽流感災害中,我國的醫務工作者也都經受住了考驗。
什么是救死扶傷?救死扶傷就是最能體現人性的光芒的英雄行為。是個人品行、人格力量的體現。能夠救死扶傷的人是不會講價錢的。如果把救死扶傷也打上金錢的烙印,把它市場化,這已經使救死扶傷變質,是褻瀆了救死扶傷的崇高精神!
救死扶傷任何時候都是一種奉獻精神,而奉獻精神是人類最崇高的品德之一。我們提倡完全奉獻的救死扶傷,我們不需要被獎金褻瀆了的與金錢掛鉤的救死扶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