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村民為志愿者斟酒。 洪堅鵬 攝
圖為志愿者與村里的孩子擁抱。 洪堅鵬 攝
中新網百色田陽2月5日電 (記者 洪堅鵬)5日上午,20余名來自臺灣中華毛克利青少年協會的志愿者們從廣西南寧來到位于大石山區的百色市田陽縣那滿鎮新生村。他們將在新生小學與學生們同吃、同住、同學習,并進行各種團體游戲給年幼的孩子們帶來“親情關懷”。
志愿者們甫一抵達新生村,便受到村民的熱烈歡迎。村民們唱起壯族山歌,給這些年青的志愿者們斟上一碗碗玉米酒驅寒,給他們戴上壯族的繡球。
位于山區的新生村中午氣溫不到十攝氏度,一些志愿者凍得瑟瑟發抖。但他們很快投入角色,與村民握手,舉著寫有自己綽號的名牌與孩子們相互介紹、擁抱。隨后,他們拖著行李箱走進學校給安排好的宿舍里。有志愿者直言這是“五星級宿舍”,因為他們中有的人曾去過條件更為艱苦的學校支教,鋪塊木板便是床,更別奢望新生小學宿舍里的架子床、棉被、衛生間和熱水器了。所以,他們的碩大行李箱中都裝有睡袋以及各種寢具、餐具。
臺灣中華毛克利青少年協會副理事長胡安邦告訴中新網記者,協會自2011年起在大陸開啟愛心之旅,迄今已有60多批逾1000人次志愿者分別去過云南香格里拉,廣西三江、龍勝,湖北恩施,內蒙古多倫等地。與大陸盛行的教學支教形式不同,臺灣中華毛克利青少年協會的志愿者們注重對孩子們的“關懷陪伴”,幫助孩子們獲得勇氣、意志力,培養他們的友愛精神。志愿者們認為,要讓人不受物質的污染,就要心靈受到良性、美好的感染,消除人際互動中的距離感成為他們的使命。
今年已16周歲的倪靖洋綽號“小冰”,在臺灣徐匯高中上二年級。倪靖洋聽聞同學要參加毛克利協會的支教,在稍加了解后便報名參加。“我覺得自己已經16歲了,有能力付出熱情”,倪靖洋說。雖然他在上了高中以后開始羞于與家人有擁抱動作,但來到新生村,他可以很坦然地與年齡小的村里孩子擁抱。
新生小學設有1-4年級教學班,全部42名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大都在田陽縣城或百色市務工。
掛職新生村第一書記的廣西國際博覽事務局干部許可說,他一直希望有大學生或老師來此支教,給孩子們提供更多幫助。學校在2013年底進行了翻修,條件有所改善,但卻沒有教授文藝課程的老師,再加上缺少多媒體教學設備,所以學生們幾乎沒有上過音樂、美術課程。關愛教育或可做出一些彌補。
對于毛克利協會志愿者們的到來,許可十分歡迎。胡安邦2014年暑期來到新生小學考察之后,許可還居間與桂臺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地方教育部門做了許多溝通和協調的工作,促成了毛克利志愿者的愛心之旅。
“(毛克利協會)教學內容新鮮,以玩樂方式塑造小孩們的品格,教導他們去關懷人”,許可說。這正是毛克利協會成立的初衷:教會孩子們學會感恩、勇敢、善良、合作等良好品格,學習獨立自主面對挑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