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有遇到過身體殘缺的人嗎?”
“有,我有個鄰居是個聾啞人,他平時都是用手語和大家交流。”
“那你會幫助他嗎?”
“會呀,我平時會和媽媽一起去幫他買菜。”
7月16日,廣東醫科大學寧養義工三下鄉服務隊到化州市林塵鎮尚書堂小學開展的以生命文化教育為主線的義教活動已接近尾聲。從最初生命的萌發、感悟美、學會愛、成長中的煩惱、安全教育到體驗殘疾生活、理解死亡的意義,義教團以寧養義工、醫學生兩大身份通過循序漸進、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模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向學生傳達死亡教育的理念。
眼睛蒙上各種可愛表情的自制眼罩,學生手拉著手,稍彎著背,一步一步地慢慢向前走,義教老師則在最前面拉著學生的手,大聲說:“別急別急,大家跟著我走。”原來是通過蒙眼過障礙來體驗殘疾人的生活,除此外還有蒙眼畫鼻子、單腳行走等小組比賽。另外,老師向學生介紹了一些罕見的疾病,比如白化病、紅綠色盲、只有24秒記憶等等,在以一名醫學生的優勢介紹罕見疾病的同時教會學生要尊重、主動去幫助不完整的生命。
死亡一直是人們不敢觸碰的雷區,這與保守的傳統思想息息相關,要想改變這種觀念,需要從孩子抓起,灌輸正確的死亡知識,形成積極的死亡價值觀。從學生開始進行死亡教育需要特別注重教學方式,如何以淺顯宜懂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最深刻的印象,如何從大自然的凋亡自然過度到人的衰落死亡,是義教老師們側重的關鍵點。
“死好可怕的。”其中一位學生聳著肩,睜大眼睛驚恐地說。
“是啊,可是我們身邊總會出現一些人因為意外而失去生命,或是患上某種疾病而離開了這個世界,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生命,要學會尊重他們。”老師耐心地向學生解釋。
作為擁有較多服務晚期癌癥患者經驗的寧養義工,擁有較大的優勢對學生開展死亡教育。作為醫學生,在掌握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同時更需要擁有一顆關愛生命的心,在進行以生命文化為主題的三下鄉義教活動中,傳達的是生命文化理念,提高的是醫學生在人文關懷上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