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1:孩子們跟著隊員勤學手語。通訊員曾巍 攝影
談及手語,大部分的健全人士都漠不關心,認為這只是殘疾人之間的溝通方式,與他們并無關聯。對此,“行曦”服務隊持相反的態度:手語的學習可以讓孩子們能更好地跟身邊“特殊的朋友”進行交流,拉近正常兒童和特殊兒童的距離,而不只是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因此,服務隊為覃斗中心小學的孩子們精心籌備了一堂戶外手語教學課,希望通過課堂讓這些兒童了解學習第二門“語言”,更好地了解殘疾兒童的日常生活。
“手語是指一些聾啞人群體約定俗成的用手勢、動作、表情和空間位置來表達意思進行交際的自然語言,是與有聲語言平行的語言。”隊員陳露燕一邊比劃,一邊這樣解釋到。面對這些新奇的玩意兒,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擠到隊員身邊,滿足地“搶”到視線最佳的位置,將眼睛睜得大大的,跟著大哥哥姐姐們的節奏開始比劃。數十余雙手一齊在空中舞動著,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配圖2:隊員和孩子們玩出手語新花樣:手語接龍。通訊員曾巍 攝影
“學習手語,不僅可以與聾啞人小朋友交流,還可以跟你們的爸爸媽媽表白喔,你們有跟你們的爸爸媽媽這樣親密互動過嗎?”隊員陳露燕微笑地向孩子們詢問,幾個男孩子撓撓頭,不好意思地小聲否認著,還有幾個女孩兒羞答答地低下了頭,沉默了。國內的孩子大多性格內斂,語言表達較為隱晦含蓄,倘若能夠學會一些生活常用的手語,就可以代替他們“說”出心中的愛。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之首,孝敬父母是中華兒女一生要鉆研的課題,“行曦”服務隊搭上“手語”這輛“順風車”,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軌道上前進。
“燕子姐姐,那爺爺呢?奶奶呢?應該怎么比劃?”吳夢婷小朋友不滿足于老師教的內容,渴望學到更多手語。服務隊隊長鄧敬舵看著孩子們開心滿足的笑容,情不自禁地笑道:“假如有一天,手語能普及全世界,人與人之間都能毫無障礙地交流,特殊人群被歧視的事就不復存在了,也就能為社會的和諧添磚加瓦。
“老師!老師!明天還有手語課堂嗎?我還想學!等我學會更多的手語,我就可以和湛江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小朋友做朋友啦!也不用擔心他們聽不懂我的話了。”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小女孩緊緊地扯著隊員的衣角,生怕老師不教手語了。課堂接近尾聲之際,服務隊特別增設手寫祝福卡片環節,希望透過卡片,將覃斗中心小學的愛帶去湛江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
18日,手語課堂已落幕,而“行曦”服務隊并未停下腳步,將攜指尖舞動的“精靈”,滿懷著愛,帶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