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暑氣在這片寬廣而深沉的土地上漫延,連接著我與腳下土地的血脈,這里的微風在我耳邊輕輕吟唱,低吟那稻花的芬芳,悠悠地唱著孩子的純真和愛意。它將孩子的呼喚送來了車站,他們遙遙地站在路邊向我們招手,呼喚我們的名字,我們與這群孩子的故事被平原上的風捎向更遙遠的天際。
“孩子的心靈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達不到的明天。”當我上完“夢想”的詩歌課后,我覺得他們就在詩歌中書寫明天的答案。我們企圖用閱歷和知識來豐富自己的大腦,窮盡一生試圖去寫一首真正的詩,殊不知孩子才是天生的詩人。在孩子的眼里,一花一木皆可為詩,他們的世界天真而敏感,溫暖而純粹,他們對世界的感受遠比我們更加想象得更加坦誠、率真。在引導孩子們創作詩歌的過程中,我偶然看見這樣一首小詩“我的夢想/能停留在/那美好的一瞬間/我寧愿失去生命/去喚回我美好的家庭!”詩歌情感如洪流一班沖刷著我的內心,身體甚至感受到一瞬間的顫抖,我有些語無倫次,驚訝于一個四年級的孩子為什么能寫下如此具有沖擊力的詩句,甚至想要燃燒自己的生命去喚回家庭。她說,我的父母經常在家里吵架。她淡淡的微笑、溫柔而平緩的語調,似乎在與我聊一件再微小不過的事,微小到剎那間的煙消云散。而對于曾經年幼的我來說,父母的一次吵架都仿佛山崩地裂,我能為此黯然神傷許久,我很能明白她的心情,父母的爭吵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其實就是一道無法愈合的創傷,我們試圖在風暴里尋求安慰和港灣,而她卻依舊在風暴中昂揚堅強地起舞。他們正處在所擁有的詞匯不足以描述愛的年紀,卻說出了一句又一句蘊藏著善良和純粹的詩。
從高年級的班級一步步邁向低年級的班級,我在追尋童真的溯源,我二十年錘煉出來的心瞬間變得柔軟了。與高年級的一聲聲“老師”不同,低年級的孩子們脫口而出的全是甜膩膩的“哥哥”和“姐姐”,每天在校門口最早守候的是他們,放學最不舍的也是他們,那些堆在辦公桌上的千紙鶴的愛意太熱烈,那些投向我們的紙飛機承載了太多的希冀。還沒經歷到挫折的小雛鳥呵!多希望能多讓你們停留在這一刻,再多在我們的羽翼下呆一刻。
茫茫稻田,風吹過拂起這片。愛和純真還在這片土地上延續,孩子們,你若喚我回去,我會飛奔而來不顧一切,用我于心底深處燃燒的青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