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亞,有這樣一位古稀老人李振芳,連續10年堅持百年之后捐獻遺體的想法,但因各種阻力,這個念頭一再被擱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9月19日,李振芳10年的心結,終于解開了……
在三亞,有這樣一位古稀老人李振芳,連續10年堅持百年之后捐獻遺體的想法,但因各種阻力,這個念頭一再被擱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9月19日,李振芳在市公證處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以及家人的見證下,如愿以償簽署了《海南省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李振芳10年的心結,終于解開了。
愛心涌動:七旬老人簽署“捐獻遺體”協議
9月19日下午,跟隨著市公證處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記者來到三亞港門村社區一棟普通民居的一樓,見到了渴望簽署捐獻遺體的李振芳。老人滿頭白發,雖然年過古稀,精神卻十分矍鑠。一個人居住在一個不足20平米的小房間,房間光線昏暗,甚至略顯潮濕。老人的性格很爽朗,待人十分熱情。見到有人來訪,便微笑著點頭示意。
在公證人員以及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她干脆利落地在《海南省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上簽名并蓋章。登記表上寫著:“我自愿將自己的遺體無條件地奉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為祖國醫學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貢獻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按照協議,遺體將無條件地奉獻給醫學科研使用,海南醫學院作為遺體接受單位。“謝謝你們,填完表,心里總算踏實了。”李振芳說,“人老了總會死,不如把遺體和器官捐贈給醫學事業,能為其他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我覺得很開心。”
然而,簽名、蓋章,看似簡單的過程,李振芳卻磕磕絆絆走了10年……
10年前萌生捐遺體的想法
李振芳說,她是黑龍江省哈爾濱人,她和丈夫都是哈爾濱飛機制造廠的退休職工。
10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從報紙上看到,不少醫學院缺乏遺體研究,有的醫學院的學生直到畢業都沒機會碰遺體,遺體捐獻嚴重缺乏。于是,她便萌生了遺體捐獻的念頭。當日,她了解了遺體捐獻的相關辦理流程??墒?,當她興沖沖地將這個想法告訴丈夫時,丈夫卻不贊同,礙于家人的反對,捐獻遺體這件事只能石沉大海。
北方的冬季氣候嚴寒,溫暖的南方吸引了不少過冬的老人。2004年,多病纏身的李振芳和丈夫從哈爾濱來到三亞,成了三亞名副其實的“候鳥”老人。“我的身體一直不好,有風濕,又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到三亞后,疼痛和病情開始緩解,所以我對三亞充滿了感激。”2008年,李振芳的丈夫過世。
丈夫過世后不久,李振芳第一次向兒女們提出了捐獻遺體的想法。與丈夫一樣,子女也并不贊同她捐獻遺體,老人依舊未能如愿。因為根據相關規定,捐獻遺體,必須要得到捐獻者家屬的同意。從此以后,她便開始當上了子女的“心理老師”,不間斷地給他們宣傳捐獻遺體的必要性,例如目前醫學院遺體的稀缺、捐獻遺體幫助提高醫學水平等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振芳身體的疼痛逐漸加重,多年的風濕病,讓她每日都“如坐針氈”,經常在半夜痛醒。有時,她的高壓值直奔200多,有幾次幾乎命懸一線??墒?,李振芳依然堅持捐獻遺體的想法不動搖。
見年邁老母如此堅持,子女們開始慢慢理解老人。常年陪伴在母親身邊的兒子王軍,是母親堅定的支持者。王軍告訴記者,“母親能做出這樣的決定我很欽佩,我尊重她的意愿。”
2014年年初,李振芳在子女的陪同下,來到三亞紅十字會登記捐獻事宜。直到最近,才辦理完所有流程事項。李振芳說,將遺體捐獻出來,對醫學研究是一筆財富,這算是她留給世界最后也是最美的一份禮物。
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人們觀念的漸漸開放,我市報名登記的人逐年增加。今年以來,我市共完成9例遺體捐獻申請登記,其中以外地人居多。目前所收到的捐獻的遺體,主要是交給醫學院進行教學研究。據其介紹,李振芳成為今年我市第9例遺體捐獻志愿者。他呼吁更多的人,能夠勇敢地捐獻遺體,為醫學事業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