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捆機在田野中打捆、回收秸稈。 袁達 攝
記者 袁 達
“今天這天不錯啊!空氣挺好”,“是啊,早上一拉開窗簾,看到外面的藍天,心情特別好”……冬季的清晨,空氣清冽,市民楊阿姨來到家附近的小公園和幾個伙伴一起鍛煉身體。空氣質量,是她們每天見面必聊的話題。
藍天多了,是今年秋冬很多市民共同的直觀感受。來自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一組監測數據佐證了這一點:今年10月1日至31日,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3天,較上年同期多8天;輕度污染8天,較上年同期少8天;未出現重污染天氣,比上年同期少5天;空氣中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均值分別為77微克/立方米、51微克/立方米,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37.3%、41.3%。
據環保和氣象專家分析,空氣質量之所以明顯改善,除氣象條件比較有利于污染物擴散外,一年來全市上下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尤其是近期強化大氣污染綜合管控措施是直接原因。往年的秋冬時節,大面積露天焚燒的秸稈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但今年截至目前,全市未出現大面積焚燒秸稈現象。
今年秋季開始,我市從上至下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攻堅戰,不僅提高了農業效益、促進了資源節約,更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換來了長春上空的藍天白云。
舉全市之力 破解“三農”難題
據了解,我市農作物播種面積134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4萬公頃,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90億公斤階段性水平,秸稈實際可收集量為1052萬噸。如何有效處理好這1052萬噸秸稈成為各級政府面臨的嚴峻考驗。
早在今年上半年,我市就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進行調研并確定了禁燒措施。今年10月10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君正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對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工作作出部署。王君正指出,長春作為省會城市和全省唯一整體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地區,必須敢于擔當,圍繞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以及中央、省委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大氣污染防治的戰略部署,舉全市之力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破解好這個“三農”新問題,為全省樹好標桿。
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是一項繁重艱巨的任務。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指揮部、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設立辦公室。各地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領導和具體辦事機構,形成市、縣(市)區、鄉鎮、村屯、小組層層“有機構、有領導、有隊伍、有制度”的組織網絡。各地各部門把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市級領導和市直有關部門包縣(市)區,縣(市)區包鄉鎮,鄉鎮包村、包地塊的包保責任制。各縣(市)區政府與鄉鎮、鄉鎮與村組要逐級簽訂目標責任狀,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包一級,層層包保、逐級落實的責任體系。
解決新問題,需要新思路、新政策。在今年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中,我市將行政推動和政策引導結合起來,加大政策資金引導力度,對收集、儲運、加工、轉化利用等各個環節給予補貼和支持。今年,省里計劃投入8000萬元,其中投給長春5300萬元。市級層面,由市發改委牽頭、農委、財政等部門共同研究,制定了8條政策措施,初步測算,市財政本級將投入5000萬元左右,這在我市農業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各縣(市)區也從實際出發,加大政策引導資金投入力度,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工作格局。
網格化管理 實施多級聯動
從10月開始,秸稈禁燒專項治理行動成為各級各部門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與農作物秋收一同在田野里展開。
——農安縣建立了秸稈禁燒包保機制,組建三支夜巡隊,22個鄉鎮分別組建執法檢查組和夜巡隊,377個村全部組建巡查分隊,3806個村民小組設立了義務監督員,全天候、全方位巡查,不留時間和空間的盲點。
——榆樹市通過電視、網絡對《榆樹市政府關于禁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的通告》進行播發和公告,利用氣象信息平臺以手機短信形式發布,在電視臺播發滾動字幕。同時成立4支秸稈禁燒督查組,全天候對全市28個鄉鎮(街道)的秸稈禁燒督導檢查。
——德惠市向各鄉鎮(街道)派駐了16個督導組,逐級落實包保責任,把禁燒任務落實到鄉、村、組,細化到田間地頭,鄉村執法巡查隊和村民小組義務監督員加強日常巡查,做到時時有人巡查,巡查車不間斷巡查。
——九臺區政府與各鄉鎮(街道)都簽訂了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責任狀。他們將全區劃分為2514個網格進行管理,把秸稈禁燒落實到人,明確到田塊,并利用電視臺、農村遠程教育網格等媒體和載體進行宣傳。
——雙陽區實行教育與處罰聯動。對不聽勸阻的農戶由派出所進行談話教育;對焚燒秸稈情節嚴重的,由公安、環保、林業等部門進行聯合執法,對直接責任人給予處罰。
——朝陽區設立防火點48個,并在各村屯及重要路口顯要位置設立“禁燒”標牌。鄉鎮(街道)和村每天出動宣傳車8輛,進村入屯進行巡回宣傳,重點區域內各村組都與農戶簽訂了“禁燒”承諾書。
——綠園區將農作物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納入績效考核,各鎮、村共成立60支巡查監管隊伍。
——二道區英俊鎮2445家農戶全部向所在村簽訂了承諾書,7名鎮領導、13名科室負責人、33名村干部和96名網格員包保責任全部落實到位,形成了一級對一級負責的網格化責任體系。
——蓮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各鄉鎮、村組建巡查隊伍堅持每天24小時巡查,公安派出所與鄉鎮干部聯合執法,發現火點、黑斑、煙霧等秸稈禁燒行為及時制止,并按照“黑斑倒查”制度,嚴防“第一把火”,對露天焚燒秸稈進行查處。
在多方宣傳引導下,不燒秸稈逐漸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從10月14日開始,市政府組織市農委、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市林業局、市畜牧局五個督導組,分赴15個縣(市)區、開發區連日開展秸稈禁燒督導巡查,集中開展夜巡。“從督導督查的情況看,今年全市秸稈禁燒工作總體態勢良好,禁燒效果明顯好于去年,全市秸稈焚燒火點數量明顯低于去年同期,與周邊地區相比,我市的禁燒成效也比較明顯。”督導組負責人介紹說,重點區域范圍內實行了全面管控無火點。
“兩主三輔” 綜合利用“開花結果”
秸稈不燒怎么辦?我市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提出了“五化利用”的思路,努力形成“兩主三輔”的秸稈綜合利用格局。即以秸稈的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為主,以秸稈的原料化、飼料化和基料化利用為輔。扎實推進秸稈“五化利用”。
德惠市整合秸稈利用扶持資金4200萬元,支持秸稈打捆機具購置、秸稈收儲網點建設、配套工程建設,全市設立了110個秸稈收儲運示范點,打捆機具達到了278臺;農安縣設立機械購置補貼資金、秸稈收購補貼資金,今年全縣計劃新增打包機400余臺,每天可打包秸稈2.6萬噸,只需50天就完成重點區域秸稈打包任務;雙陽區各鄉鎮(街道)與機收打捆企業對接,以村為單位簽訂機收打捆協議,區里對企業進行專項補貼,全區目前有備案秸稈撿拾打捆企業7家,建立秸稈收儲點25個,與秸稈收購企業簽訂15萬噸的秸稈收購訂單;朝陽區對相關企業、專業合作社和村集體實行補貼政策,每公頃補貼300元,在此基礎上各鄉鎮(街道)每公頃再補助100元,實現域內田間剩余秸稈全部打捆回收利用;長春新區今年力爭把所轄4個開發區、7個鄉鎮(街道)、52個村共25477公頃耕地的秸稈全部回收利用,通過深翻還田利用5萬噸,剩余12萬噸全部打包外運回收利用……各縣(市)區在爭取和利用省、市扶持政策的基礎上,都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極大地調動了企業、經紀人和農戶的積極性。
“秸稈全量留田不僅減少了作業環節,節省人力物力,平均可降低斤糧成本5分錢,還有利于提升土壞有機質含量,增強地力,逐年減少化肥施用量。從第二年開始,每年化肥減少量可在5%左右。”榆樹市晨輝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算起了經濟賬,他說,肥料化利用是秸稈的一條重要出路,今年的農業生產中,他們就采用了“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實現了秸稈全量還田。今秋,榆樹共有5萬多公頃土地進行了秸稈還田和土地深翻,“此舉促進了有機肥料資源轉化利用,增強了農業生產后勁,最終實現作物穩產和增產”,榆樹市農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個小秸稈塊可比苞米稈子強多了,干凈又省事,特別好!”這個冬天,玉米秸稈制成的秸稈塊成為九臺區龍嘉鎮龍家堡村梨樹園子屯農民的“新寵”。九臺區政府與長春長拖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10億元的秸稈綜合利用戰略協議,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據了解,一期工程以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周邊20公里為半徑,在11個村建立了11個秸稈收集儲運示范點,每個點輻射半徑約為500公頃,區政府給予資金支持。農民向企業提供1公頃地秸稈,可換來1噸秸稈塊或秸稈膨化飼料,受到農民的好評。
在農安縣開安鎮新開河村,玉米秸稈成了牲畜的“口糧”。經過高溫高壓殺菌、微生物發酵等處理,玉米秸稈變成了飼料。“這些飼料可用于種鵝養殖。”村干部介紹說,該項目每年可利用膨化秸稈1萬噸、青貯玉米3000噸。為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我市積極支持縣(市)區爭取國家“糧改飼”試點縣建設,培育廣澤乳業公司等一批秸稈加工龍頭企業。在草食性畜禽養殖量大的區域,支持有條件的養殖大戶、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秸稈飼料化利用專業化公司。
工業原料化利用是秸稈綜合利用的又一個方向。我市目前正在加快推進泉德秸稈造紙和有機肥生產項目建設,力爭盡快達產達效,提高加工轉化能力。目標是到2018年,實現利用秸稈170萬噸以上,約占秸稈總產量的15%。同時,我市今年還努力探索秸稈基料化之路,簡化工藝、降低秸稈基料化的成本,開發利用杏鮑菇等草腐菌,提高食用菌產業的需求。2016年,計劃新增秸稈綜合利用量100萬噸,2017年計劃新增秸稈綜合利用量110萬噸,2018年計劃新增秸稈綜合利用量105萬噸。
“四個體系” 打造秸稈利用的“長春特色”
未來,我市將重點抓好“四個體系”建設,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支撐和保障。
——建設產業推動體系。謀劃建設一批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秸稈加工大項目。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經紀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等形式,培育收儲運新型主體。同時,進一步提高秸稈撿拾打捆機械的購機補貼比例,調動合作社和農機大戶購買機械并開展作業服務。到2018年,力爭實現除直接還田地塊外,基本實現田間秸稈機械撿拾打捆,建設100個以村、鄉鎮為單元的秸稈收儲點和收儲中心。
——建設多元投入體系。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引資重點,緊緊圍繞秸稈能源化和工業原料化利用,設計包裝一批大項目,進行主題招商。舉辦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裝備專題展覽。與國家級相關協會合作,召開秸稈綜合利用論壇和招商大會。同時,引導各類資本投入,鼓勵有條件的農機大戶、合作社投資秸稈收集儲運環節,實現秸稈收儲運的專業化和市場化。
——建設科技支撐體系。爭取與國家有關部門或科研機構聯合舉辦秸稈綜合利用最新成果展,吸引科研成果在我市轉化落地。重點開展秸稈還田攻關,田間撿拾打捆機械攻關,儲存技術攻關,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攻關,發電、秸稈固化等方面的技術攻關。對于成熟的技術,組織基層農技部門、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開展示范推廣。
——建設目標責任體系。成立長春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全市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出臺政策措施,在全市范圍內建立秸稈運輸“綠色通道”。將全市綜合利用的總體任務分解到縣(市)區,并由市政府與之簽訂秸稈綜合利用責任狀。建立健全督導考核機制,將秸稈綜合利用納入縣域績效考核范圍,對各地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進行全面考核。
預計到2018年末,我市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秸稈收集、儲運、加工產業體系,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銜接緊密、運行順暢、流程完善,富有長春特色的秸稈綜合利用新局面,綜合利用率超過95%,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利用比例分別達到25%、35%、15%、20%和0.3%,率先完成省里下達的秸稈綜合利用的目標任務。
事在人為
共享“長春藍”
張建華 袁 達
每到冬季,霧霾便困擾著我們,秸稈焚燒、汽車尾氣等等,均被列為“禍首”,但又都缺乏鐵打的依據。今年污染治理的效果立竿見影,來自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告訴我們四個大字:事在人為。
這是一次由頂層設計的“精準施策”,“史上”力度最大。農民露天焚燒秸稈被稱作“秋收后的煩惱”,是多年的“老大難”問題。全市上下為此費了很多腦筋、下了很大功夫,但仍舉步維艱。不僅是農民,包括不少基層干部也有畏難情緒。而今年,我市抓住要害、精準施策,一方面,通過財政真金白銀的支持,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去強力推進,另一方面政策性引導民間資本投入,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增強秸稈綜合利用的“內生動力”,結果,秸稈禁燒贏得四方響應。
這是一次智慧執政的最好示范。“疏堵結合”,這一大禹治水的經驗,在今年的秸稈治理行動中,被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成為一條行之有效的最佳路徑。實施四級包保、政策資金引導、提倡綜合利用……一項項疏堵有序、扎實推進的舉措,讓秸稈治理工作從“治標”向“治本”延伸。今年我市秋天的田野里,不見了焚燒秸稈的黑煙,取而代之的是秸稈打捆機忙碌作業的景象。
這是一次機制創新之舉。此次治理秸稈焚燒,從政府到企業、農戶,體現了全市一盤棋。尤其是著眼于破解三農問題,打造從上游到下游的整個鏈條,形成了目標一致,責任共擔、利益共享、行動同步的協同創新機制,化解了堵多于疏的思維模式,為未來三年徹底解決這一難題奠定了基礎。
大氣污染治理是一場攻堅戰,也注定是一場持久戰。通過今年的秸稈治理,各地各部門應科學總結經驗,堅定治理信心,繼續開展行之有效的行動,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化水平,相信“長春藍”終將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