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網購包裝膠帶總長度可繞地球赤道425圈;產生于食品、住宅、交通等領域的消費活動,在2010年人均生態足跡是承載力的兩倍以上……環保部中日友好環保中心主任任勇在今天召開的中日環保高級別圓桌對話會上通過一組數據提示社會,我國消費已進入升級階段,但它對環境所帶來的壓力也在持續加大。
包括任勇、環保部政策研究中心、環境發展中心的沈曉悅、張小丹等多位專家在內,他們指出,在消費給環境帶來壓力的同時,我國與綠色消費相關的法律法規很少,大多數是部門發布的管理辦法,同時還有管理碎片化問題。
環保部專家呼吁,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在政府采購法中要明確政府綠色采購的約束性規定,建立配套細則和制度。
90%生態足跡源于消費活動
環保部專家發現,近年來,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問題。據介紹,這種壓力不僅從30年前就已經開始,而且在多個方面表現突出。
2015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1.62億輛。由汽車消費所帶來的機動車污染已經成為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PM 2.5的首要來源。
環保部專家說,包括汽車消費在內消費總量的增加使生態環境負擔加重。同時,以物質消費為主的消費結構使環境問題更加突出。
近年來,環境學界持續關注生態足跡問題。所謂生態足跡是指能夠持續地為人類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其可以有效評估消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2010年,我國人均生態足跡為2.2全球公頃生產性土地,盡管低于全球平均生態足跡2.6全球公頃,但卻是2010年中國人均生態承載力的兩倍以上。”環保部專家指出,這種生態超支的代價在近年來變得越來越明顯,包括干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蝕、生物多樣性損失和異常氣候增多等。我國約90%的生態足跡產生于食品、住房、交通等消費活動,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與此同時,居民資源、能源消費量,垃圾產生量等都在逐年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在18年里增加了1.83倍,年均增長率為5.9%。
在環保部專家看來,過度型、浪費型和不合理消費方式加劇資源環境問題更值得重視。其中,就互聯網購物包裝問題,環保部專家指出,據有關材料稱,2015年我國快遞行業消耗99.22億個包裝箱、169.85億米膠帶、30多億條編織袋,這些包裝垃圾可以擺滿近20萬個足球場,造成資源極大浪費。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慶、南京、武漢等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區電商包裹垃圾增量成為城市生活垃圾增量的主要因素。
生產性消費給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也引起了環保部專家的重視,專家表示,我國房地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房屋建筑施工面積逐年上升,到2015年已超過73億平方米。由此帶動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重化工業發展,帶來了更大的資源環境壓力。據他們介紹,2014年我國平板玻璃產量達8.3億重量箱,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量分別達34.6萬噸、1.98萬噸和2.78萬噸。
推動綠色消費缺乏頂層設計
顯然,非綠色消費已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而發達國家在綠色消費方面已有經驗可借鑒。環保部專家在談到綠色消費的國際經驗時,首先就提到了可持續消費納入國家戰略并制定法律法規問題。為此,他們談到了歐盟、巴西等的做法。
在綠色消費入法方面,環保部專家認為,我國存在短板。“一方面,國家缺乏促進綠色消費的總體戰略和行動方案,在各項規劃中對綠色消費僅有相關的理念和要求,但缺乏系統部署和制度配套安排。另一方面,我國與綠色消費相關的法律法規很少,零星分散在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中,但在與消費直接相關的經濟法律中均沒有關于鼓勵或促進綠色消費的規定。”專家透露,我國綠色消費政策大多為不同政府部門頒發的管理辦法、通知、指導意見等規范性文件,門類不夠齊全,政策層次效力較低。
同時,國家對綠色消費的推動力度不足,在綠色消費領域,與資源能源相關的政策多、效果好,但與環保相關的政策少、效果弱。據介紹,近年來,我國在節能方面出臺了高效節能產品的多項財政補貼及差別電價、水價等經濟政策,收效顯著,但在減少環境污染方面的經濟政策偏少,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刺激總體較弱。
消費領域的管理職能涉及十余個政府部門,但現實中職能分散,沒有形成合力;環保部門在推動綠色消費工作中的定位和抓手不但不夠清晰,而且圍繞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環保部門在綠色消費推動體系中尚未發揮主導作用。在環保部專家看來,這些問題實際反映出的是,綠色消費政策及管理碎片化問題。
政府采購法中應明確約束規定
目前共享單車總量已達到1800萬輛;中國環境標志產品的產值有1500億元;12億中小學生課本是綠色印刷。任勇說,在我國,綠色消費已經有所行動。但仍然太零散、不系統,規模比較小。
就推動綠色消費,專家建議,在相關法律修改中增加綠色消費的原則性規定,界定相關主體的責任和義務;同時,要明確以綠色消費帶動生產、流通、消費和資源回收各環節綠色化的制度安排,特別是在政府采購法中,明確政府綠色采購的約束性規定,建立配套細則和制度。
在政府綠色消費協議制度方面,郵政、醫院、學校等領域要探索建立政府綠色消費協議制度。專家提出,建立政府綠色采購評估制度,將政府綠采情況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評估范圍;加強政府綠色采購情況的信息公開,引入社會及第三方監督機制。(記者 郄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