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器官捐獻志愿者含恨而逝
2006-05-25


病床上的朱定華,他的愿望最終也沒能實現。

  ■時·地·人·事

  朱定華,76歲,吉林大學材料學院退休教授。

  2004年11月份,被診斷為胃癌晚期。

  2005年1月中,曾努力促成全麻活體捐贈自己所有的健康器官,但因有安樂死之嫌被拒。

  此后其子為其辦理遺體捐贈手續也未能完成。

  3月6日晚,朱定華去世,未有任何器官獲得移植。

  3月9日,其遺體被火化。

  3月6日晚,在吉林大學前衛醫院一療區325號病房,一個76歲的老人靜靜地離開了人世。在這個彌漫著渾濁味道的單間里,他熬過了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痛苦的6天。走的時候,深受癌癥折磨的病體只有不到45公斤。

  老人叫朱定華,是吉林大學材料學院的退休教授。1月中,病痛中的他曾提出要全麻捐出所有健康器官。

  3月9日,朱定華的遺體被火化,那個讓他痛苦的、包裹著他曾希望植在別人身上得到延續的器官的身體,在爐膛里藍色的火苗中,化為了一縷輕煙。

  最后的紙條

  3月8日,小兒子朱延輝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張小紙條。紙條是撕下來的巴掌大的一張筆記本紙,上面用鋼筆寫著幾行小字,字體傾斜著,但依然排得很工整,只是筆跡由濃變淡、越來越小,最后顫抖成了急促的鋸齒狀,好像寫字的人已經耗盡了最后的氣力。紙上寫的是:

  “1.遺體捐獻可讓學生直接實習(聽說目前長春市一年還得不到十具)。

  2.人死后再移植器官使用價值就差多了,最好在死前就準備好,全身麻醉,切開就立刻移植。

  3.減少了患者的痛苦。

  4.許多需要器官移植的人可得到及時治療。

  5.減少了親屬的痛苦。

  6.減少了國家為我們的支出。

  7.減免了火葬的浪費。”

  這是在最后的日子里,被病痛折磨著的朱定華對自己羸弱的身體所做的安排。不知道面對著死神,老人心里是否曾有恐懼,但那字里行間透出來的冷靜、那隱藏在說服式的口吻背后隱約的懇求,讓人心中不由一顫。

  想著老父親最后的日子里眼里常常流露出來的復雜神情,朱延輝的眼圈一下子紅了。

  查出胃癌

  朱定華的病是去年年底發現的。10月份的時候,一向胃口不錯的他突然吃東西沒了食欲,吃什么吐什么。兒女們勸他去醫院看看,但他也沒當回事。在校醫院做了B超檢查,醫生說是胃炎,給開了胃藥。可吃藥后,癥狀不但沒有好轉,似乎更嚴重了。他再次去了醫院。

  11月初,診斷結果出來了:胃癌。讓兒女們詫異的是,被“判了死緩”的朱定華卻豁達極了,他說人生總有一死嘛,那毫不在意的表情似乎是別人得了胃癌。也許就是從11月那個聽到噩耗的日子起,朱定華便已經對自己人生最后的謝幕有了盤算。

  他開始對兒子說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延輝,除了胃不好,我的心臟、肝、腎、角膜等等都是很好的,可不可以捐贈給別人呀?”

  而兒子正琢磨著也許經過切除手術,父親的病就會好起來,因此對他的話沒有在意。

  我要捐贈

  去年11月7日,醫生在給朱定華做手術的過程中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不可能切除了。為了安慰和鼓勵父親,兒子騙他說手術很成功,癌細胞已經切除了。

  但很快,朱定華就明白過來,他的日子快到頭了:手術后他的情況并不見好,還是吃了就吐,不僅如此,他發現自己的力氣越來越少,手術前還能坐在沙發上看新聞,手術后坐著坐著就溜下來,不得不躺在沙發上聽新聞。

  朱定華對兒子說:“像我這樣不能吃飯,不能運動,病也治不好了,活著有什么意義呢?你幫我去打聽打聽,看能不能像做手術那樣,把我麻醉了,把我的健康器官切下來送給需要的人?”

  朱延輝聽了一愣,怔怔地望著父親,看到那雙曾經樂觀和安詳的眼睛里,如今滿是迫切和懇求。他明白父親是認真的。那一瞬,朱延輝感同身受到父親的痛苦,決心幫父親實現愿望。

  愿望遭拒

  問遍了周圍可以問的人,朱延輝得到的都是類似的回答:“不能吧,這樣的話不是安樂死嗎?”一些人還質問朱延輝:“病人這樣想不奇怪,可你這做兒子的居然還真幫著他找這種辦法?!”

  朱延輝沒有辯解,可他感到有點泄氣。朱定華從兒子口中沒有得到令他滿意的答復。一輩子沒有麻煩過公家的他覺得只有求助組織了。校黨委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了解了情況之后,也覺得很難辦,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告訴了媒體,“媒體應該可以幫助呼吁呼吁吧?”

  今年1月24日,聽說記者們要來幫助自己實現這個愿望,朱定華很興奮,特意換了一件干凈的白襯衫,自己還能下床走動了。“那是那段時期以來,我爸精神狀態最好的一天。”朱延輝說。

  當時采訪過朱定華的記者說:“當時他看起來氣色還可以,思路非常清晰,他談到了活體捐獻的幾大好處,還拿出他以前的獎狀證明他其他方面是很健康的,他在我們走的時候,反復叮囑要早點給他消息。”

  第二天,朱定華就在報上看到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消息:因為有安樂死嫌疑,活體捐贈目前在我國不被允許,但可以在過世后捐贈遺體。

  靠在枕頭上,朱定華的臉色整個地灰敗下去。沉默良久,他終于開口了:“去幫我辦理遺體捐贈吧……”

  去之前,朱延輝先給有關單位打了個電話,打聽辦理遺體捐獻的程序。沒有預想中的安慰和鼓勵,電話里的聲音公事公辦中透著生硬:“你們要是捐獻我們可不給任何費用啊!———除了把遺體拉過來的租車費200塊錢。”

  這話刺得朱延輝一怔,好像自己是沖著那錢……心里像吞了只蒼蠅。但想到父親的托付,他決定還是去一趟。匆匆趕到那里,卻被告知辦理捐贈的工作人員臨時出去辦事兒了。朱延輝通過旁人給他打電話表明來意。

  “那人說他要快下班時才能回來,到時拿《遺體捐獻登記表》讓我帶回去填就行了。我因為還有些事情要去辦,就請對方回來后看如果我沒在把表放在辦公桌上。可是等我再趕過去時,管事的人已經下班回家了,表也沒給我留。”一氣之下,朱延輝不想再去了。

  抱憾而逝

  父親病情發展之快,是朱延輝沒有想到的。朱定華整夜整夜地失眠,兒子晚上去看他,幾乎每次他的眼睛都是睜著的。“我知道他在想什么……”朱延輝哽咽著。

  “那時,他說話已經含糊不清了,更沒有力氣拿筆在《遺體捐獻登記表》上簽字了。一想到這里,我連開口跟他說那件事情的勇氣都沒有了。”朱延輝說。

  3月1日晚上,朱定華創口惡化流膿,再一次被家人送進了醫院。病房外。5天之后,朱定華走了。朱延輝說:“父親走的時候,眼睛睜得很大。”

  3月7日,記者打電話給朱延輝曾去聯系捐贈的那家單位,詢問老人遺體是否順利捐贈,對方的回答十分干脆:“沒拉過來唄,正常!”《北京青年報》供稿

  ■新聞鏈接

  器官移植現狀 許多人死于等待

  目前,在器官捐獻與移植項目上,“供體器官來源不足”已成為我國醫學界公認的問題。

  據介紹,我國約有100萬尿毒癥患者,每年還有將近12萬新增病人。這些患者中,有50萬人可進行器官移植治療,而實際每年能夠進行移植治療的不到5000人,也就是說在這50萬患者中,只有1%的人能獲得移植機會。

  我國每年患角膜疾病的有500萬人,其中有400萬患者本可以通過角膜移植重見光明,但全國每年僅有700個角膜供體。

  我國有400萬白血病患者在等待骨髓移植,但我國目前唯一的“中華骨髓庫”僅有5萬多份捐獻者的資料登記。許多人在苦苦等待中死去。

  有關專家呼吁,腦死亡尸體是器官移植供體的主要來源之一,目前我國急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給予支持。

  “安樂死”起源 沒有痛苦的死亡

  “安樂死”一詞源于希臘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痛苦的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

  我國對安樂死的定義為:患不治之癥的病人在垂危狀態下,由于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病人和其親友的要求下,經醫生認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無痛苦狀態中結束生命過程。

  20世紀30年代起,世界范圍內安樂死應否合法化的大論戰一直在持續中。我國醫療界也一直有接納“安樂死”的聲音,表示不應拒絕這種符合人道主義的“放棄生命”。

  我國首例“安樂死”案的當事人為陜西人王明成。1986年,王明成為身患絕癥的母親實施安樂死,因此被檢察機關以故意殺人罪提起公訴,經高法審議后無罪釋放。17年后,胃癌晚期的王明成要求安樂死,但被拒絕。2003年8月3日,他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臨終前表示,不能如愿很遺憾。

  內地首部器官捐獻移植條例

  2003年8月22日下午,深圳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以28票贊成,0票反對,2票棄權,表決通過了我國內地首部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條例》。

  《條例》探索性地解決了人體器官捐獻移植的幾大爭議焦點,使器官捐獻移植終于有法可依,深圳在填補國家法律空白、為全國立法提供試驗方面又邁出一步。

  《條例》的原則是,捐獻人體器官完全采取自愿、無償方式,患者不得以任何方式有償獲取人體器官,但應當支付移植手術所需要的正常醫療費用。

  ■他山之石

  國外器官捐獻有規定

  隨著器官移植的發展,器官的供給和移植需要進行規范化管理。在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器官捐獻有三種形式

  推測同意。除非患者特意申請死后不捐獻器官,一般患者在診斷腦死亡后就自然地成為供體。但在大多數推測法律同意的國家中,醫生仍然需要得到親屬的同意。

  指定同意。這是志愿捐獻器官體系。親屬在患者死亡時允許捐獻器官,通常是已經表達捐獻意愿的患者。

  請求捐獻。在美國,負責器官捐獻的醫生有責任向家屬表達器官捐獻的請求。

  三種人可作為捐獻者

  三種捐獻者是尸體供者、活體供者、無心跳供者

  尸體供者:這是最常見的器官來源。通常腦出血和嚴重腦損傷被診斷為腦干死亡的患者是最合適的供者。

  活體供者:第一例成功的活體移植手術是在一對同胞兄弟之間進行的。這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Joseph Murray醫生于1954年完成,為移植學界第一項重要成就。

  無心跳供者:這類供者只適用于腎移植,每年為數極少。他們通常是因為事故死亡。

文章來源:信息時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