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瀟湘晨報】 【作者: 劉少龍 實習生 歐陽艷平】 |
★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無家可歸者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向中國媒體代表團展示怎樣向吸毒者宣傳安全注射。 今年是全球艾滋病發現25周年。1981年,美國最早在同性戀人群中發現艾滋病患者。“艾滋病”已成為讓全人類聞之色變的詞匯。僅僅25年時間,艾滋病已蔓延全球,奪去了2000多萬人的生命。截至2005年底的統計數據,全球共有4000多萬人感染艾滋病,其中美國感染者100萬,我國自1985年報告首例艾滋病以來,至2005年9月底,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5630例,其中艾滋病患者31143例。專家估計,我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約84萬。艾滋病患者成為人人退避不已的邊緣人群,不但身體要忍受病魔的折磨,心靈更要忍受被社會遺棄的煎熬。 艾滋病是無國界的,展開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組成人類共同抵抗艾滋病的網絡,是目前必須要做的。 今年3月至4月份,本報記者有幸成為我省平面媒體唯一代表,同中央電視臺、南方周末等媒體組成中國媒體代表團抵達美國,展開為期兩周的艾滋病防治報道的雙向交流培訓。5月25日至5月27日,美國代表團回訪長沙并作客本報。下面是本報記者赴美考察艾滋病防治報告,希望對HIV防治有所幫助。 3月29日,到達美國的非法移民阿攀做了生命中一個重要決定:參加紐約同性戀健康危機組織等艾滋病防治組織與中國媒體代表團關于艾滋病的討論。馬來西亞籍華人阿攀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在紐約唐人街做廚師。“我是冒著極大風險來的,如果美國政府部門知道了我,我就會被遣送,如果餐館知道了,肯定會解雇我,并且餐館有可能倒閉。來參加討論,就是我為美國所有的艾滋病感染者盡一份力。”阿攀說。 全世界最早的艾滋病防治組織同性戀健康危機組織主任Greegg表示,1981年在同性戀人群中發現艾滋病以來,他們就一直為爭取艾滋病感染者的權益而斗爭。 美國現在有超過100萬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歧視與丑化艾滋病感染者現象還很嚴重。媒體宣傳,在扭轉這種現象和幫助普通人群減少被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機會的作用是最大的。與媒體展開良好合作,是美國艾滋病防治取得成效的一個根本原因。 同性戀 為丑化、歧視抗爭25年 25年來,與艾滋病如影隨形的是丑化和歧視。在丑化和歧視的背景下,美國幾乎所有的艾滋病組織,作了積極斗爭和宣傳。 “美國大約有超過100萬HIV感染者。我們一直宣傳一種觀點,所有HIV感染者都是無辜的。”Greegg說。在美國,艾滋病最先在白人同性戀人群中傳播,然后是在吸毒者中傳播,接著是性接觸傳播。現在的階段已不是那么分明,往往三者是合一的。 華策會艾滋病服務主任陳小文介紹了該會防治艾滋病項目的進展情況。她說,該項目開始于1992年。該項目注冊的艾滋病病人中,男性占76%、女性占24%,結婚者占66%、單身者占22%、離異和分居者占12%。非法移民占40%、綠卡持有者占22%、已入籍者占22%。異性戀占81%,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占19%。另外占60%的男病人是由于和妓女的性行為染上的。 在25年的斗爭中,有一參議員歧視HIV感染者,艾滋病服務組織集體申訴,結果贏得申訴。美國政府已從過去看不見,但現在投入財政支持官方機構如CDC(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支持艾滋病的防治和反歧視和丑化工作。而阿攀感染HIV后,曾回到了馬來西亞,但現在已偷渡回美國。“因為這里可以享受到免費治療政策,即使你是非法移民。”阿攀說。 社區 HIV防治的核心力量 “社區是控制艾滋病傳播的一個核心關鍵。”在美國考察期間,幾乎每一位專家和艾滋病防治的非政府組織負責人都強調這一點。美國社區防治艾滋病模式是,社區組織列出防治艾滋病項目,然后政府部門負責考察并撥付經費。大量獲得企業或者個人贊助,也是社區艾滋病防治組織得以開展工作的重要原因。美國艾滋病防治90%以上的事情,都是社區組織完成的。 紐約布魯克林無家可歸者服務中心主任介紹,該中心能提供一條龍服務:治療、生活服務、心理服務和住房服務等。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一個學校艾滋病教育組織橡樹下為中國媒體代表團介紹情況。其負責人凱美的丈夫死于艾滋病,她積極在社區學校學生當中開展艾滋病學校教育,并且有很多HIV感染者加入進來,給學生上防治教育課。到現在,橡樹下已有10撥HIV感染者為學生上課,每個感染者都非常珍惜凱美給他們的機會。奔是其中之一。奔非常有才華,1987年感染HIV。奔說,我很難接受這個事實,5年內一直很絕望。后來加入橡樹下,給學生演講,我慢慢走出了陰影。“橡樹下讓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奔說。 毒品 生命與法律的博弈 同全世界一樣,在美國因吸毒感染HIV的人員也是很多的。據美國在11屆國際艾滋病大會上報告:1992年美國已有65萬-90萬名HIV者,其中男性同性戀占50%,吸毒者占25%,異性感染者為15%。 紐約一家取得政府支持的艾滋病防治培訓機構NDRI的負責人Sherry說:“美國不同的州,對針具使用情況規定不同,有些州允許,但很多州禁止。由于吸食毒品和販賣毒品觸犯美國刑法,我們要提供清潔針具給吸毒者,警方就會來干涉。諸如此類的困難還很多,這是公共衛生與法律的博弈。” 一方面,要打擊;一方面又要為吸毒者提供服務。這種兩難境地,讓美國很多艾滋病服務團體和培訓機構很是頭痛。Sherry說:“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很好的方法。但關愛HIV感染者的生命是我們最重要工作,我們往往會找一些偏僻的地方為吸毒者服務,同時會跟警方事先通氣,希望通融,但往往效果不大。我們在紐約5個區都有辦公室,辦公室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吸毒者提供避免感染HIV的服務。” 在吸毒途徑感染HIV有一個誤區:只有注射毒品才會感染HIV。“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并且很危險。”Sherry說。他介紹,現在很多吸毒者通過鼻孔吸K粉以及其他毒品。這些吸毒者認為,只要不注射就不會感染HIV,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吸食其他毒品,能催生較強的性欲,那時候無安全套的性行為就會發生,這同樣能感染HIV。 法律援助 讓感染者有尊嚴地活著 在美國各個州幾乎都有專門保護HIV感染者權益的法律援助組織。“HIV感染者被歧視,在美國也是很普遍。這一部分邊緣人的利益,應該獲得保護。25年來,美國各個州誕生了很多保護HIV感染者權益的組織。”美國法律援助機構法庭之友負責為HIV感染者打官司的律師文迪說。 文迪舉例說,在馬里蘭州,一對夫妻都是HIV感染者,有一孩子。孩子的母親去世了,外公外婆要求法庭將孩子的監護權判決給他們,原因是孩子的父親是HIV感染者。法官判決孩子的父親不能獲得孩子的監護權。 法庭之友律師認為,孩子的父親有監護權,理由是:他們不能證明因為孩子父親有了HIV感染而導致不能照顧孩子。上訴法庭判決初審法庭重審,孩子的父親得到了自己孩子的撫養權。這使以后有HIV的家長取得孩子監護權得到了法律證據。 心理輔導 減少高危行為 奔知道自己患有HIV后,開始有自殺的傾向,1997年他參加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心理專家Glenn treisman博士的輔導,在Glenn博士的輔導下,奔又重新鼓起生活勇氣。在美國,很多HIV感染者都會去接受心理治療 Glenn博士說:“很多感染HIV的患者,都有心理問題。”他介紹,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時候做過調查,1989年,來尋求精神咨詢的人有3/4的男性有吸毒、酗酒等危險行為。沒有人承認有精神上的問題,精神失調是一種忌諱,很難讓人認識到這是一種嚴重的問題。治療HIV的醫生很多沒有心理治療知識,感染HIV 的人一般是處于精神緊張的狀態,這會加深HIV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 Glenn博士介紹,有很多HIV感染者感染HIV都是因為想尋找一種刺激感,所以容易感染HIV,很多這樣的人不愿意來進行精神治療,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改變了他們的行為,所以其不但容易感染HIV,而且很容易對某種高危險行為上癮,這樣加劇縮短他們的生命。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宣傳 記者比醫生更重要 “記者比醫生更重要。”這是本次考察中記者對美國防治HIV歷史感受最深的一句話。 前有歧視,后有法律阻力。那美國艾滋病防治怎樣走?“像我們這樣的社區服務機構是美國防治艾滋病的中堅力量。”Sherry表示。美國政府防治艾滋病策略首要任務是動員各部門、各社會團體、各民族參與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和組織措施。 陳小文說:“我們在做社區工作的同時,更注重與媒體合作,媒體作用是巨大的。”她舉例,一個月她們最多接到15個熱線電話咨詢,而在媒體一報道,一天就能接到20個。Greegg介紹,現在美國很多媒體都有專門的艾滋病報道記者,他們從不同角度對艾滋病方方面面進行報道,大大促進公眾對艾滋病的認知。 紅絲帶問候廣告站負責人介紹,他們通過與媒體合作,在當地主要電視臺播放防治母嬰傳播電視短片。短片內容為:黑人年輕HIV感染者已生活了11年,打球卻很強壯,原因就是參加了檢測。通過這一短片,巴爾的摩增加了61%的人來檢測。 “媒體傳播一個HIV感染者真實感人的故事起到的教育效果,比報道HIV治療所取得進展的傳播效果大多了。”美國新聞基金會主席鮑爾斯說,“記者比醫生重要。媒體有責任為公共衛生和人類健康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