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8歲徐晨懿,上學成奢望
2006-06-01

來源: 銀川新聞網    記者李瑞娟

    去年“六一兒童節”徐晨懿加入了少先隊,一回到家,他就高興地抱著自己心愛的小老虎照了張相。(資料圖片)

  徐晨懿,一個8歲的少年,身患神經母細胞瘤,每天要忍受化療和放療帶來的巨大痛

  苦,但是,在與病魔頑強抗爭的同時,他仍然不忘記看書、學習,期盼能早一天回到課堂。

  

 高燒不退,兩個月住了三次醫院

 2005年11月,銀川二十一小學要舉行跳繩比賽,二年級(2)班的徐晨懿為了能代表班級參加比賽,每天回家一寫完作業,他就拿著跳繩下樓了,在小區的小廣場上苦練。連續練了幾天,他已經能從最初的幾個,跳到快一百個了。

  就在接近班上的預選賽那個星期天的晚上,徐晨懿突然發燒。天一亮,他媽媽就把他送到了三醫院,大夫說可能是心肌炎,吊了一天針,燒還是不退,而且肩部、髖關節開始痛疼,走路都有點困難。第二天,他就住進了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這一天是11月17日。

  醫生給徐晨懿做了全面檢查,認為他得的是“風濕熱”,天天吊針,半個多月過去了,燒退了,關節也不痛了,徐晨懿就出院了。在家休息了三天,他把自己的課本、文具都收進了書包,第二天打算去上學。

  這天晚上,徐晨懿早早洗完腳就上床了,剛躺下一會兒,他就感覺肩膀有點痛,不一會兒,髖關節也開始痛了,翻身都有點困難。父母連夜把他送到了醫院,醫生說還是舊病復發,需要繼續住院治療。住院期間,他每天都會出現發燒的情況,關節疼痛也是時輕時重,但是小孩子好動愛玩的天性是改變不了的,只要能下地,他就要和病室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與他同住一個病房的是兩個得白血病的孩子,年齡與他相當,在經常與小朋友玩、聽大人們談話中他知道,白血病是一種很嚴重的病,很難治好。他有點替小朋友擔心,有時候自己關節疼的時候,他也問媽媽自己的病是不是也很難治。媽媽告訴他,他得的是風濕熱,只要不發燒,關節就不疼了,就可以上學了。一想到上學,徐晨懿就更聽醫生的話了,配合醫生的治療,連續幾天,沒有出現發燒、關節疼痛的癥狀,醫生同意他出院。

  一回到家,他就把課本都找來,還讓奶奶給老師打電話,問一問班里的情況,問一問老師上到第幾課了。班主任老師告訴他,不用擔心,再休息幾天,把身體養好了,下周再來上課,落下的課老師會幫他補上。很快就又能上學了,徐晨懿很高興。

  可是只在家里呆了三天,他又開始發燒了,伴隨而來的關節疼痛讓他不得不第三次住進了醫院。反反復復發作,出現同樣的癥狀,這讓徐晨懿的媽媽、在寧夏大學當老師的陳朝霞開始對兒子的病有點懷疑了,她決定把兒子轉到北京兒童醫院去,查清了病情再說。

  

 北京治病,確診是神經母細胞瘤

 2006年1月15日,學校一放假,陳朝霞夫婦就帶著兒子來到北京兒童醫院,在去北京的火車上徐晨懿又開始發燒,到了北京,已經燒到了39度以上。醫生在看了他帶來的病歷后,先把他收下了。

  “北京兒童醫院不允許家長陪護,所有的檢查都是由護士帶著去做的,我們也只能在每天規定的探視時間看孩子。”徐晨懿的母親陳朝霞說。

  在住進兒童醫院的三天里,陳朝霞也只見過兒子兩次。第二次見面時,徐晨懿告訴她得的是腫瘤。陳朝霞不相信,兒子說,是醫生談話時說的,被他聽到了。他還說,醫生說他的病很難治,很嚴重。

  看著兒子擔心的表情,陳朝霞安慰兒子說:“不會的,可能是你聽錯了,也許是醫生在說別的孩子,一般如果是重病,醫生通常是先告訴家長的,現在我們都還不知道,哪能先讓你知道呢?你肯定是聽錯了。”她這么說,孩子似乎有點相信了,可是她自己心里卻有點犯疑惑。

  在所有的化驗結果出來后,醫院確診徐晨懿患的是神經母細胞瘤(四期),而且腫瘤細胞已經擴散到骨髓,骨髓中有75%%的腫瘤細胞。在看到醫生的診斷報告后,陳朝霞不敢相信,這種病發病率僅為十萬分之一,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自己的孩子怎么會得這種病呢?她拿著兒童醫院的分析報告,又找到了北京協和醫院、同仁堂醫院等著名的大醫院,請專家看,大家一致認為兒童醫院的診斷是正確的。

  

 醫院過生日,老師同學捎來禮物

    在確診是神經母細胞瘤后,為了方便照顧孩子,陳朝霞將兒子轉到了兒研所下屬的一家兒童醫院治療。醫生說要先化療,將腫瘤縮小,然后再實施切除手術,最后才能進行自體骨髓移植,重新完善造血功能。

  化療是一個痛苦而又漫長的治療過程,對于一個8歲的孩子來說,要接受這樣一個治療過程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陳朝霞將真實的病情告訴了兒子,并反復給他做工作:“你現在已經得了腫瘤,要開刀切除很疼,每天吊針,手也會吊腫,也很疼,用化療的辦法可以把腫瘤化小,慢慢地病就好了,你很快就可以上學了。”因為心里總惦記著上學的事,徐晨懿很聽醫生的話。

  一個療程的化療結束了,徐晨懿的肩、髖關節已經不疼了,他開始拿出從家里帶來的課本,自己寫字、做題。凡是有不會做的,就問媽媽。每次在讀書時,遇到和班上同學名字一樣的字,他就會告訴媽媽,他的同學名字也是這么寫的。陳朝霞說:“可能是離開學校、離開家的時間太長了,他想家了,也想自己的同學。”

  3月11日是徐晨懿的8歲生日,雖然是在醫院里,媽媽還是為他買來了許多好吃的,但是他的情緒好像并不太好,平時最愛吃的零食他也沒吃幾口就放下了,一個人躺在床上翻著一本圖畫書。門開了,是姑姑拎著一個大蛋糕進來了,徐晨懿“噌”地從床上坐了起來,笑嘻嘻地看著姑姑也不說話。姑姑打開拎來的皮箱,拿出了錄像機,打開了,“徐晨懿,快點把病治好回來上課吧,我們大家都想你了!”“徐晨懿,祝你早日康復,我給你帶來了一個小禮物!”……“哈哈哈,……是我們班的同學!”半天沒有說話的徐晨懿叫了起來,他指著錄像,給媽媽介紹著每一個同學的名字。

  看完錄像,姑姑又拿出了老師和同學們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他一個一個地擺在床上,看看這個,再摸摸那個,拿起一個放下,再拿起一個,拿一件禮物,念一個人的名字。雖然快半年沒有上學了,但是他對每個同學的名字記得很清楚,就連他們的座位也都還記著。

  晚上睡覺時,他把禮物一件件擺在枕頭邊。早晨一睜開眼睛,就又拿起來看。從星期六過完生日一直到星期一早晨,醫生來查房時,他才把禮物都收了起來。

  “這兩天是他在醫院里過得最開心的日子,雖然他嘴上不說,但是一看到他洋溢在臉上的笑容,就知道他很開心,就像沒有生病一樣。”徐晨懿的媽媽說。

  

 認養小樹,要和小樹一起長大

 3月底,在北京做完了兩個療程的化療后,考慮到治病的費用和家里還有些事情要處理,陳朝霞向醫生提出,能不能把北京的治療方案帶回來,回銀川繼續化療。醫生商量后同意了她的請求,并且和寧夏區醫院兒科取得聯系,將相關的情況告知了醫生,并一再囑咐,有情況及時和他們聯系。3月31日,徐晨懿從北京轉院回到銀川。

  回來當天,徐晨懿就住進了自治區醫院,按照從北京帶回來的方案,他開始在區醫院接受化療。一個療程內,半個月時間在醫院住院化療,半個月在家休息。奶奶家專門騰出了一個房間,經過消毒處理后,由他居住,其他家人不能隨便入內。雖然化療的痛苦并沒有減輕,但是因為回到了家的緣故,他的情緒一直很好。在他從區醫院做完第四個療程化療后,回到奶奶家時,發現小區里變樣了,以前的小平房全沒了,修建了小公園,種了許多樹,每個樹上都掛著小牌,寫著名字。奶奶告訴他是小區里的居民認養的小樹,當時他就要求奶奶領著他去居委會,他也要認養一棵,還要求奶奶也認養一棵,他們祖孫倆一起照顧小樹。當天,居委會干部就安排了一棵離他家最近的小樹由他認養,并掛上了他的名字。徐晨懿又讓媽媽給他買來了小鏟子、灑壺,每天都要下樓去給他的小樹澆水。在他去醫院化療期間,還一再囑咐奶奶一定要每天都去看小樹。他在電話里對記者說:“我病了好長時間了,不能上學,我需要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照顧,可是我能照顧小樹,我要像大人們照顧我一樣去關心它,每天去看它,把小樹照顧好,讓他和我一起長大。”

  采訪后記:

  記者采訪的時候,正趕上小晨懿剛從醫院化療回來,身體狀況欠佳,不能下樓,也不能接觸外人。記者只能在電話里和他說了幾句話,他告訴記者,老師送給他的那本《撐起生命的藍天》媽媽每天都在念給他聽,他要像王嘉鵬哥哥學習,聽醫生的話,趕快把病治好,早點去上學。

  在記者采訪的當天,徐晨懿的父親已經到了上海,找到了上海兒童醫院的專家,咨詢給孩子做手術的事情。切除腫瘤、骨髓移植是非同尋常的手術,有很大的風險,也需要巨額的費用,這讓我自始至終都沉重的心更揪作一團。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這么早就得與病魔抗爭,我們能幫助他做點什么呢?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