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臺灣同胞捐獻骨髓的閆善義。郭俊峰 攝
■ 建造中國人適用的骨髓庫
“中華骨髓庫”的正式名稱是“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它的前身是1992年建立的“中國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供者資料檢索庫”。1996年9月,26歲的上海志愿者孫偉,為浙江杭州一位11歲的白血病患者捐獻了50毫升造血干細胞,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非血緣關系骨髓捐獻者。
2001年12月,中國紅十字會成立“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統一管理志愿捐獻者的組織動員、為患者檢索配型等相關服務。志愿捐獻者需在紅十字會抽取6-8毫升血液,經HLA分型檢驗后,把資料錄入中華骨髓庫計算機數據庫中。在有患者需要造血干細胞時,中華骨髓庫的專家會查詢計算機數據庫中的資料,如果有志愿捐獻者能夠與患者配型,就會通知他(她)采集造血干細胞。
“造血干細胞”是骨髓中尚未發育成熟的細胞,是所有血液細胞和免疫細胞的起源。白血病的骨髓移植治療法,就是將捐獻者提供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到白血病患者的體內,代替患者原來的病態造血干細胞。骨髓移植成敗的關鍵是HL(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問題,常見的HLA分型在約400人中就可以找到相同者,少見的HLA分型可能要到幾萬甚至幾十萬的人群中去尋找。不同人種的HLA分型差異很大,因此雖然歐美有1000萬人的志愿捐獻者資料庫,但對中國人并不適用。
■ 兩岸同胞互捐骨髓血濃于水
由于中國大陸骨髓庫的建設起步較晚,多年以來,大陸白血病患者需要到臺灣去尋找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臺灣佛教界知名人士證嚴法師1999年創建的“慈濟骨髓干細胞中心”,擁有28萬多名志愿捐獻者,至今已為大陸同胞提供了400多例造血干細胞。
今年年初,臺灣著名企業家、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的弟弟郭臺成查出患有白血病,在“慈濟骨髓干細胞中心”捐獻者資料庫沒有找到適當的HLA配型捐獻者,遂向大陸中華骨髓庫求救。4月27日,32歲的黑龍江哈爾濱人閆善義收到中華骨髓庫的通知,他的HLA低分辨配型與病人的相合。
閆善義是哈爾濱市好又多商業廣場的一名普通電工,2004年在北京打工時,一次獻血后填寫了捐獻干細胞志愿書。他說:“當我聽到我與一位遠在臺灣的白血病患者配型相合時,心情非常激動,同時也有一些顧慮,不知道怎么和家里人說,怕他們不同意,我就想了很多辦法贏得家人的支持。家人也漸漸懂得了捐獻干細胞其實對身體沒有什么危害,哥哥最后還決定陪我一起來北京完成這個善舉。”
5月22日,閆善義飛赴北京,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他成為大陸第一位為臺灣同胞提供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
5月19日,郭臺銘以“富士康基金會”的名義向中華骨髓庫捐贈1.0385億元人民幣。他表示,海峽兩岸同胞同宗同緣,這些年兩岸骨髓庫交流合作越來越多,共同為兩岸同胞服務,為華人患者服務。他說:“我知道有相當多的臺胞到中華骨髓庫求助,中華骨髓庫是他們最大的希望,捐款是希望中華骨髓庫在短時間內有一個較快的發展。”
■ 5年內志愿捐獻者將達100萬
中華骨髓庫主任洪俊嶺表示,5年來,中華骨髓庫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已入庫志愿捐獻者HLA分型數據達40萬份,有430多人為患者捐獻了造血干細胞,其中11人為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的患者捐獻了造血干細胞。
中華骨髓庫的建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美國強生公司捐資1000萬元,動員其在華員工2000多人加入志愿捐獻者行列,并有兩人已捐獻了造血干細胞。國家彩票公益金、平安保險公司、民建中央、中國電信等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洪俊嶺表示,中國有近100萬人需要移植造血干細胞拯救生命的患者,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萬人左右,目前40萬份的庫容量只有50%的檢索相合率,很多患者還得不到救助。中華骨髓庫已經制定2006年至2010年發展規劃,計劃到2010年建成擁有100萬有效數據的數據庫,為海內外華人患者服務。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