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在中國科學院第11次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報告說,由于病毒變異太快,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在今后10年內不會問世。 日前,在中科院第13次院士大會學術會上,曾毅院士再次報告了“艾滋病的預防與控制”。當記者問到,防治艾滋病的疫苗還要等多久?他說,任何科學家都難以回答這個問題。 人類研究艾滋病疫苗已有20年了,現國際上已進行了120個艾滋病疫苗的臨床測試,測試疫苗包括重組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蛋白/多肽疫苗以及不同疫苗的組合。目前,無論是艾滋病抗體疫苗還是細胞免疫疫苗均尚處于早期階段,所研制的疫苗在理論上均難以克服艾滋病毒所帶來的挑戰。因為艾滋病毒I型至少包括9個亞型和眾多的重組型(我國的主要流行株即是B'/C重組型)。而且,病毒可不斷通過遺傳變異,逃逸免疫系統的識別與控制。研發有效艾滋病疫苗,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 從21世紀始,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紛紛加大了對艾滋病疫苗研究的經費投入,形成了全球合作攻關的良好態勢。近年,很多大型制藥與疫苗公司也紛紛加入或加大了艾滋病疫苗研發的投資。 在發展中國家中具備疫苗研究經驗、生產條件、評價隊伍和管理體系的國家十分有限,國際機構普遍認為中國是最有潛力的合作伙伴之一。第一個由長春百克生物公司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研制的DNA和安卡那株痘苗病毒艾滋病疫苗已于2005年3月正式啟動I期臨床試驗,疫苗沿用國外成熟的技術平臺,采用DNA與非復制型重組安卡那株痘苗病毒為載體,插入我國流行株CRF08—BC來源的免疫原基因進行聯合免疫。研究已基本結束,標志著我國境內T細胞疫苗臨床試驗的開始。 此外,我國在復制型和非復制型天壇株痘苗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腺病毒相關病毒載體疫苗、仙臺病毒載體疫苗、多肽表位疫苗、蛋白疫苗等方面的艾滋病疫苗臨床前研究上均取得一定的進展。 曾毅院士說,盡管我國HIV疫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總體上說,在國際上影響力有限,試驗的疫苗均沒有我國的自主知識產權。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包括上游研發資金的投入嚴重不足、研究創新不夠、隊伍間缺乏合作、疫苗研發上下游脫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