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一個普通而熱心的年輕人,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1級學生,黨員。他創建了我省第一個大學生“愛心血庫”,使得湘 潭各高校獻血志愿者聯成整體,湘潭大學乃至湘潭市無償獻血事業由此取得突破性進展。11月10日,記者在湘潭大學見到了他剛獲得的“全國無償獻血個人促進獎”獎杯,還了解到他不少鮮為人知的感人事跡。
創建大學生“愛心血庫”
2001年9月13日,龍源邁進湘潭大學的校門。進校第3天,一輛潔白的采血車開進校園,龍源第一個登上車,400毫升殷紅的熱血從他體內緩緩流進了保存袋。
半個月后,學生會招聘新干部。龍源見文學與新聞學院學生會社會實踐部———一個曾組織開展無償獻血活動的部門,正在“招兵買馬”,便報名應聘。在競聘講臺上,他先講了一些唯利是圖的黑血站“制造”的一幕幕人間悲劇,然后說,現在無償獻血有了很大發展,但仍然不能滿足臨床用血需要。他大膽提出,要用一種新的思維在校園里組織開展無償獻血活動,建立大學生自己的無償獻血者隊伍,形成一個團隊,合力奉獻愛心。在血源緊張、血液偏型和出現突發事件的情況下,可以隨時和志愿者聯絡,以解臨床用血的燃眉之急。
龍源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2002年4月21日,他和老師、同學正式創建“愛心血庫”,半小時內就征集到志愿者700余人。龍源回憶說:“當天天氣寒冷,各方代表是頂著大雨來到現場的,座位不夠,大家就站著聽報告,整個會場氣氛很活躍,讓人心里暖和和的。”南華大學、衡陽師范學院等高校的代表也專程趕來,借鑒其經驗,并于今年3月在衡陽成立了一家“愛心血庫”。
“愛心血庫”創建以來,僅湘潭大學參與無償獻血的就達到了3856人次,獻血總量1348600毫升,為湘潭市醫療臨床用血提供了重要保障。湘潭市醫療用血一度持續緊張,一患者接受肝臟移植手術所需的O型血液缺乏。湘潭大學“愛心血庫”迅速啟動,使一些患者安全渡過難關;2002年4月底,湘潭市臨床缺乏A型和AB型血,湘潭大學60多名青年志愿者挺身而出,成功解決難題;2003年SARS肆虐期間,北京缺血,龍源立馬組織志愿者獻血,湘潭市中心血站的庫存得到保證,也為調送血液支援北京提供了保障……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
發動全家新年獻血
龍源是“愛心血庫”的組織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與宣傳者。年滿18歲那天,他在父親的帶領下登上采血車,第一次獻出300毫升血液。之后,他每隔6個月獻一次血,從未間斷。在他的影響下,他的親朋好友紛紛加入無償獻血隊伍,其中“全家破除舊俗,新春無償獻血”的事跡在衡陽被傳為佳話。
那是今年1月寒假期間,龍源回到家鄉衡陽,與家人歡度新春。當時,衡陽市中心血站庫存告急,向全市征集無償獻血者。龍源心頭一動,跟父母說:“我們全家凡是符合獻血條件的,都去獻血,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慶祝新春吧。”他的建議得到了全家人的響應。過年,人們都盼個“好彩頭”,做什么都講究只進不出,更不用說獻血了。但是,農歷正月初八,血站新年第一個工作日,他們全家人卻登上了采血車。在場的市民深受感動,也紛紛挽起衣袖獻血。當地電視臺的一位記者恰好路過,用鏡頭錄下了這感人的一幕。
龍源在大學學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擅長寫作,已在各類報刊發表文學作品80余篇,但他更喜歡寫有關無償獻血的宣傳資料、新聞報道,先后在《三湘都市報》等多家媒體發表報道10多篇。龍源的家人都學醫,唯他選擇了中文專業。他笑著說:“家人都曾勸我也學醫,我沒有聽從。現在在高校宣傳無償獻血,也是為了救人于危難,算是對醫學世家的一種特別的繼承吧!”
背著書包赴京領獎
今年10月21日,2001-2003年度全國無償獻血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龍源喜獲“全國無償獻血個人促進獎”。他是這次會議唯一的大學生代表,也是我省第一個獲此榮譽者。站在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龍源高高地舉起金燦燦的獎杯,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頒獎后,龍源向中國紅十字總會會長彭珮云作了匯報,彭珮云稱贊道:“湘潭大學給全國高校帶了個好頭。”
表彰大會當天,龍源在日記里寫道:“我還是個大學尚未畢業的學生,這次來到北京,是背著自己的書包來的,里面背負著一個尚未實現的夢想……畢業之后走上工作崗位,更要在社會大家庭中做好表率,要讓愛心在血液中永遠流淌!”
龍源快要本科畢業了,為了使活動不斷發展下去,他和伙伴們正在策劃籌建“大學生骨髓庫”,他已經決定自己第一個報名參與采樣。
文章來源:援助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