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單采血漿站的違法操作曾給河南省帶來一場艾滋病危機,河南單采血漿站隨后全部關停。10年后的2006年,貴州省擁有25家單采血漿站,列各省之冠,年供血漿量占全國市場的近四成,并多次發生血漿站重大違規案件。
在無法找到血漿制品類藥物替代品的情況下,該如何正視由此而生的“血漿經濟”現象?今年4月衛生部簽發的《關于單采血漿站轉制的工作方案》能否成為解決之道?
貴州“血漿經濟”憂思錄
發自貴陽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每個月能多‘賣’幾次。”來自惠水縣鴨絨鄉水沖村的班建設(化名)說,“但是現在每個月最多兩次,按規定中間必須至少間隔14天。”
在遙遠貧困的貴州山區,不少老百姓都知道這種簡單的“賺錢”方法,即到縣城里的“單采血漿站”去抽血漿。盡管政府一直把這樣的行為叫做“獻”,但是和班建設一起“獻”血的老百姓們都認為這就是“賣”,因為每“獻”一次,能拿到85元營養補助金。對于他們來說,如果每個月能夠順利“賣”兩次血漿,就有170元,這已經是一筆很可觀的收入了。
所謂“單采血漿”,是指把采到的人血經離心機分離,取走血漿后再把紅細胞回輸給賣血者,使其能很快恢復體力。這種血漿被稱為工業原料血漿,與人們所熟悉的“獻血”和“輸血”完全不同。有關專家解釋,單采血漿站提供的血漿并不用于臨床輸血,而是被賣給生物制藥公司,提煉制成人血白蛋白、球蛋白和血小板因子等昂貴藥劑。
班建設所在的貴州省目前擁有25個這樣的單采血漿站,為全國數量最多的省份,分別位于惠水、盤縣、長順、松桃、納雍、甕安、龍里和獨山等25個縣。在這些地區,每周一到周六,都可以看見來自山區、農村的人們,呼朋喚友擁向單采血漿站。
熱鬧的血漿站
2006年5月29日一大早,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的單采血漿站內就擠滿了成年男女,許多布依族和苗族婦女還穿著傳統的民族服飾。
“我們天不亮就起床趕路,來到縣城已經八點了。”一名25歲的苗族婦女說,“有些家遠的昨天就來了,在縣城的小旅舍里住上一晚,五六點就開始排隊。”
“村里許多人都會來‘賣’血漿,有些還是夫妻一起來。”班建設說:“‘賣’一次可以得到85元,但是加上路費、吃住等,回到家一般只剩五六十。”
在通往惠水縣單采血漿站的小街上,隨時可見卷著衣袖,手臂上按著止血棉簽的人走來走去。班建設和他的鄉親們把抽血過程分別叫做“抽小血”和“抽大血”,小血是用來檢驗,大血才是正式“賣”,一次600毫升。按照有關規定,供血漿者每次供漿前必須進行常規體檢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體、艾滋病病毒抗體等各項檢驗,合格后方可供漿。
在休息等待檢驗或者正式抽過血后,他們會走進路邊的小飯館里吃飯。“我的飯館是專門為‘賣’血的人服務的,其他人不愿意到這來吃飯。”忙碌的老板娘說,“飯菜管夠,每個人每頓只要兩塊五毛。”
這樣簡陋的小飯館在血漿站附近大約有二三十家,每家店里都坐滿了人,經常是一批走了又來一批。一名飯館老板說:“血漿站每個星期開門6天,星期天休息。每天多的時候有七八百甚至上千人,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人。”
“來這抽血對我們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和每天下地干活沒什么不同。但是次數抽多的人慢慢干活都沒有力氣了,有的人就只能以此為生了。”一名前來“賣”血的苗族青年男子說。
問及大家都愿意來這里的原因,一名布依族男子說:“我們都是沒文化、找不到工作的農民,如果不是因為窮得沒辦法,誰會愿意賣自己的血?”旁邊有人補充:“我們貴州山多地少,找不到地方種糧食,每年家里只能收三四百斤糧食,根本不夠吃。”
惠水縣單采血漿站的熱鬧情景從每天早上八點開始,直至下午四五點才會結束。抽過血的人們吃完飯,都急匆匆往家趕,“還要回家喂豬、領娃娃,要做的事情多得很”。14天之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又會再次來到這里,參加下一輪“賣”血,當中也不斷有新面孔加入。
按照規定,年齡超過50歲以上的不能供血漿,男子體重不得少于50公斤,女子不少于45公斤,四肢無嚴重殘疾。但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員說:“貴州人普遍瘦小,若嚴格按國家規定,會有許多供漿人員被淘汰。”
惠水縣衛生部門相關官員表示,每個獻血漿的人都需要出示本地身份證,血漿站不能接受外地人,對獻血漿人員進行甄別,血液檢測等方面都按照國家政策的規定執行。但這樣的說法遭到許多“獻血者”的質疑,他們表示有很多外地人用本地人的身份證來“賣”血,而本地人也會到外地去“賣”。由于惠水、長順和龍里等縣距離很近,一些人經常奔波其間,務求在一個月內多次“賣”血。
惠水縣單采血漿站的情形,只是貴州省25個血漿站的一個縮影。
第二個河南?
目前全國血漿采供量約為4000噸左右,擁有單采血漿站數量最多的貴州省年采供量在1500噸以上,占市場份額的近四成。排在貴州之后的,是鄰近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有23個血漿站,血漿年采供量約為800噸~1000噸。黔桂這兩個經濟并不發達的西南民族省份的血漿年采供量竟然占了全國年采供量的1/2強。
是什么原因使貴州和廣西在全國的單采血漿市場上占據如此重要的位置?
有關資料顯示,像惠水縣這樣的單采血漿站每給血制品企業提供1噸血漿至少可以獲利1萬元以上,而血制品企業一旦生產出相關藥品,銷售所得更為可觀。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醫藥工業企業數據:2001年,全國血液制品處理血漿量為2700噸,2002年為3000噸,2003年為3800噸左右,2004年和2005年由于血漿因素增長量不大。而全國血液制品行業2002年的銷售總收入約為26億元、2003年約為32億元。
按照處理血漿量折算,白蛋白2003年銷售收入在19~20億元左右,占總市值的60%~65%左右。據專家分析,從整體市場容量分析,在今后5~10年內,在現有基礎上至少還可以增加一倍以上。
毫無疑問,正是龐大的市場需求和高額利潤率刺激著國內“血漿經濟”的蓬勃發展。
在1990年代之前,中國醫院所使用的各類血液制品幾乎都從國外進口,為防止艾滋病傳入國內,有關部門兩次下發通知:血漿、人血白蛋白、球蛋白等血液制品被禁止或限制進口。隨后,國內開始大規模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設備,興建血液制品生產企業。而河南所建立的眾多單采血漿站,成了這些企業最重要的“原料庫”。
但血站并不是隨意就能設立的,血液制品行業屬國家特許經營的行業。根據《血液制品管理條例》,國家實行單采血漿站統一規劃、設置的制度,國家衛生部根據核準的全國生產用原料血漿的需求,對單采血漿站的布局、數量和規模制定總體規劃。因此,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原料血漿的供應由國家衛生部根據血漿供應平衡的原則劃定。
在河南農民大量感染艾滋病的事件被揭露之后,經過衛生部門調查認定:導致眾多的河南農民感染艾滋病的直接兇手,正是不規范的單采血漿方式。從1996年3月開始,政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采取措施進行整頓,河南省甚至全部關閉了所有的單采血漿站。于是那些將工業原料血漿的基地設在河南的生物制藥公司斷了貨源,它們不得不另覓他途。
這樣的背景下,位于西部的貴州、廣西和四川等地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成為它們新的“原料基地”。“機遇”使這些地區的單采血漿工作越來越“興旺”,并且逐漸占據了國內單采血漿市場的半壁江山。
“興旺”起來的可能不只是單采血漿站。據1993年至1995年的中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貴州屬于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率最低的地區之一,也是國內HIV感染人數最低的省份。但現在情況已經有了變化,有媒體報道,貴州省曾表示,2006年將繼續在盤縣、松桃、納雍和甕安等15個區縣為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提供免費的抗病毒藥物。
值得注意的是,盤縣、松桃、納雍和甕安等縣都同時擁有單采血漿站。貴州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河南?
文章來源: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