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站監管漏洞
盡管所有的血漿站均由國家有關部門嚴格批準成立和經營,而且由各縣衛生局直接監管,理論上應該備受公眾信任,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下,這些年來一些單采血漿站仍然違規操作,存在降低供漿員標準、跨區采漿、頻采、超采等違規違法行為,牟取暴利的手法越來越隱蔽。
針對這些問題,2001年,衛生部曾統一部署,對全國223家單采血漿站進行整頓和檢查,共驗收合格漿站156家,取締不合格漿站59家,整改8家,2004年又有6家因為違法違規被吊銷、注銷、或由于規劃調整或技術條件較差被調整和關閉。
然而貴州單采血漿站的幾個案例證明,衛生部的統一行動并沒有取得完全的效果。龐大的利潤一直刺激著個別血漿站頂風作案。
2002年7月,貴州省黔南州質量技術監督局接到群眾舉報后,對龍里縣單采血漿站進行檢查。龍里縣單采血漿站成立于1994年,所采血漿主要供給華蘭生物公司,該公司以每噸血漿22萬元的市場價格進行收購。1998年前,該站以手采血漿為主,并按國家有關規定每采集400毫升血漿付給獻漿者營養費75元。1998年后,華蘭公司向該站提供了20多臺由美國生產制造的血漿單采機,結束了該站手采血漿的歷史。
高效率采漿機的使用給龍里縣采漿站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實行機采血漿后,采漿量由每人每次400毫升提升到每人每次580毫升。但該漿站卻不將多采的漿量告訴獻漿者,仍以每400毫升給付75元營養費的標準兌現獻漿者,而后者對此卻全然不知。檢查結果表明:自1998年8月至2002年5月,龍里縣單采血漿站采漿人次共計131895人次,違法采漿量達24085167毫升,違法所得達450余萬元。
2004年,貴州省審計廳組織審計了全省23個單采血漿站、19個血站2003年度財務收支情況,發現如下問題: 一是有10個單采血漿站少付供血漿者營養補助費、就餐費342.1萬元;二是息烽縣單采血漿站從2000年至2003年間采取轉移隱匿血漿銷售收入549.33萬元,同時將其中的232.96萬元以發放“福利費”名義集體私分;三是有12個單采血漿站未按國家稅收征收管理規定繳稅金785.62萬元;省血液中心、部分市州地中心血站和縣中心血庫采取列支獻血者營養餐費、超標準等辦法違規發放職工津貼、補貼317.3萬元,其中,超標準列支當年職工福利費用于發放在職職工補助35萬元,列支獻血者營養餐費用于發放在職職工中餐補貼50.68萬元。
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血液科的一名醫生表示:“數百萬元獻血者營養餐費被血站拿來發職工補貼,令人憤怒更令人擔憂,本來血液供給就緊張,這種不正?,F象也許會打擊很多獻血者的積極性?!?BR>
而一名知情人士表示,盡管貴州省的單采血漿站和血站出了這么多問題,但是政府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理卻一直遮遮掩掩,公眾根本弄不清最后的結果,相反看到相關血站并沒有被關停。他認為不斷傳出各種腐敗和違法亂紀的情況,不足為奇。
轉制遭遇難題
針對類似貴州這樣、在全國各單采血漿站也屢禁不止的違規事件,2006年4月,衛生部會同發展改革委、國資委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共同制定了《關于單采血漿站轉制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轉制方案》)。
《轉制方案》規定,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將與單采血漿站脫鉤,不再設置單采血漿站;原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設置的單采血漿站轉制為由血液制品生產企業設置;在2006年12月31日前不能完成轉制或沒有血液制品生產企業收購的單采血漿站,將被注銷《單采血漿許可證》。
衛生部官員表示,此舉是為控制經血傳播艾滋病和其他疾病,理順對單采血漿站的監督、管理體制,適應行政部門職能轉變的要求,即理清生產者與監管者的邊界,斬斷單采血漿站與生物制品公司之間的利益關系。
按照《轉制方案》的要求,血漿站與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建立“一對一”供漿關系,對于今后由非血液制品生產企業設置的單采血漿站,一經查實,將注銷《單采血漿許可證》。此次轉制,企業收購單采血漿站應采取協議轉讓的方式進行。
但是在貴州省內,不少業內人員表示,對于“承擔國家指令性計劃免疫任務的國有獨資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原則上對建立‘一對一’供漿關系的國有獨資單采血漿站,采取整體資產無償劃轉的形式接收”不太能接受。
一位名血漿站工作人員說:“提供血漿的地區本身就意味著經濟貧困和落后,當時建設起血漿站非常不容易,許多都還欠著貸款,現在無償劃轉是沒有道理的,說直接點,這樣的方式是‘讓窮人支援富人’?!?BR>
而《轉制方案》提出“其他所有制形式單采血漿站的資產處置,采取有償轉讓形式,將單采血漿站整體資產(含無形資產)評估,并以資產評估的凈資產價值為轉讓價格的依據,向血液制品生產企業有償轉讓”,同樣沒有獲得廣泛支持。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血漿站站長說:“我們的血漿站以前都是各種縣醫院、縣中醫院辦的,后來統一歸衛生局直接管理,性質上屬于‘事業單位,企業管理’,每一個單采血漿站都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均獲得貴州省衛生廳核發的《單采血漿許可證》專門從事單采血漿活動。如果這次轉制要把血漿站變成純粹的企業,我們肯定不愿意成為企業職工?!?BR>
該站長表示,他們以前都是從各種醫院和衛生部門調動來的,如果一定要轉制,他們肯定會要求回原單位,保持國有公職人員身份,同時他認為這樣的轉制辦法會出現許多混亂,甚至影響生產安全。
他強調:“已經有人在擔心貴州會不會在艾滋病問題上成為下一個河南。采血漿是一項非常嚴格的工作,完全交給企業去操作不一定就是好事情?,F在衛生部門的直接責任被卸下了,但是由企業經營的社會風險卻增大了,因為以后血漿站就完全成為企業采集原料的車間,在市場經濟的競爭情況下,這不能不令人擔憂。血漿站這樣的特殊部門應該繼續由國家正規的衛生部門來負責才會更安全?!?BR>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縣衛生局局長也表示:“衛生部下發的《轉制方案》太空,根本沒有辦法執行,我們一直在等貴州省政府的實施細則?,F在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穩定職工隊伍思想,避免在轉制過程中出現錯誤。”對于此次轉制方案的利弊權衡,衛生局長表示“事情太復雜,不好隨便評價”。
貴州省衛生廳及相關部門在2005年5月初已經召開專題會議進行討論,表示會盡快進行此項轉制工作,但是有關官員也覺得“問題和困難太多,特別是人員安置和生產安全問題,所以不敢輕易動作”。
貴州省內多家血制品生產廠家和省外廠家辦事處已經聞風而動,不斷去各地區進行調研和會談。貴陽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責任公司有關人員表示:“最近公司的負責人一直在到處跑,但是所有改革的最終結果都是由政府來決定的?!?BR>
駐貴陽市一名血制品生產公司經理則表示:“我們對于這樣的轉制工作是非常支持的,因為血漿站是我們唯一的原料來源,是我們企業存亡和發展的關鍵因素?!?BR>
不徹底的市場化
在貴州省的各個縣城里,“獻漿者”們基本上被甄別成特殊人群。長順縣一名衛生人員說:“他們都是社會最底層的窮人,吃飯找最便宜的,坐車選價最低的,睡覺要錢最少的床位……人們歧視他們是沒有理由的,因為他們的貧困和可憐不全是自己的責任?!?BR>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血漿站站長說:“不要說‘獻漿者’被歧視,就連血站的醫務人員都在社會上遭非受議,一些人甚至暗地里稱我們為‘吸血鬼’,真是讓我們哭笑不得,就連我的同學和朋友也很難理解我的工作,他們幾乎不清楚血漿站的設置也是國家醫療衛生工作的需要?!?BR>
這名站長表示自己以前是縣醫院負責檢驗工作的醫生,是因為“國家需要、工作需要”才調到血漿站,“很多次我都差點就要求調走,或者調回原單位”。她說:“其實我們血漿站得到的利潤非常少,要說賺錢是后面環節的各種血液中心、生產企業和銷售部門甚至醫院,除非別有用心,否則只要是正常運轉的血漿站不可能發財?!?BR>
貴陽市的一名醫生說:“歧視和排斥是無知的表現。在具體的臨床治療過程中,由這些血漿加工出來的藥物早已廣泛使用,特別像‘人血丙種球蛋白’和‘人血白蛋白’等藥物,可以說是一些重病患者的救命藥,目前基本上沒有替代品,也就是說沒有這些藥物將有許多人加劇病情或死亡。”
他舉例說,中國是乙肝的高發區,控制乙肝流行一直是重點防疫工作之一,全國約有5000萬HBsAg陽性的女性,單就阻斷母嬰垂直傳播來講,理論上就約需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50~70億單位。在無法找到替代品的情況下,對“血漿經濟”現象無論個人和社會都應該有一種客觀看待的心態,而不能一味將其視為丑陋或負面情況。
但他轉而強調:“事實上貴州省現在每次給獻漿者85元實在太少了,我認為每次給1000元也不算多,因為除了他們身體的損耗因素外,血漿站、血制品企業以及各種銷售和醫療機構都獲利很大,要知道血制品除了采集原料方式特殊,其他的環節與別的藥物在銷售等環節并沒有什么不同,如果出現腐敗情況也是大同小異?!?BR>
另一名血漿站站長也表示:“我也認為85元太低了,應該多給一點,但是國家把這項工作強調為一種自愿捐獻行為,所以85元并不是‘賣血費’,而是營養費。除非政府愿意像國外一樣將其轉變成一種純粹的市場行為,那樣血漿價格將可以隨行就市合理波動,但是這樣的方式在中國的社會環境里似乎很難實現?!?BR>
據了解,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病人用血及制品全部由政府財政支持運轉,全部免費,但無償使用血漿的成本很高;美國的血液管理體系則屬于市場化運作,生產血液制品所需的原料血漿主要來自有償供漿者,原料血漿和血液制品的價格也由市場決定。
貴州省一名醫生認為:“面對目前出現的種種社會矛盾,最佳的解決辦法是能夠動員人們自愿獻血漿,不索取任何報酬的方式來完成,然后個人在以后使用相關藥品時擁有許多優惠條件,這樣就和無償獻血的政策差不多;或者作為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出面控制好血制品在市場上的銷售價格,在讓企業獲得合理利潤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降低藥價,這樣才能把這項工作的社會意義體現出來?!?BR>
同時他也提醒,從目前全國無償獻血的情況來看,只能保持在需求量的60%左右,其余還是必須依靠市場買賣行為來完成,所以他對完全依賴自愿無償獻血漿的效果并不看好。
而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新出臺的《轉制方案》規定,原由政府衛生部門設置的血漿站轉制為由血液制品生產企業設置,顯然已經認可了“血漿經濟”從原料采購到最終產成品銷售的市場運作模式,血漿站名正言順地成為血液制品生產企業的原料“車間”,那么,為什么原料價格卻能夠被人為壓低呢?
在血液制品生產這個國家特許經營的行業里,《轉制方案》的積極意義無疑在于可以讓企業更方便地獲得原料、讓政府部門更透明地監管,而權力獲利的方式,被更深地隱蔽在對原材料價格的壟斷中。
文章來源: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