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忠臣
口攝影/劉涇匯
核心提示 沈忠臣是內蒙古軍區邊防某部的一名干部。今年5月,沈忠臣在廣州市南方醫院成功地完成了造血干細胞的捐獻,成為錫林郭勒盟第一位、內蒙古自治區第三位、全國第424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400萬患者等待移植
2002年底,沈忠臣從一部宣傳片中了解到,我國目前有400萬患者在等待造血干細胞移植,其中僅白血病患者每年就增加4萬人。近萬分之一的配型成功率,使患者在漫長的等待中感到生命的渺?!?BR>
“愿生命同在,愿真誠永存!”看完宣傳片后,沈忠臣就把這句話寫在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封面上。
2003年2月,沈忠臣在沈陽市參加了中華紅十字會“自愿捐獻造血干細胞公益項目”的活動,填寫了志愿捐獻書。
當沈忠臣把自己的想法小心翼翼地告訴已有身孕的妻子張力支時,妻子有些擔心。
2006年5月5日,在張力支的陪同下,沈忠臣趕到了廣州。廣州市南方醫院一位血液科醫生和沈忠臣是同鄉,他給張力支詳細講解了有關捐獻造血干細胞方面的知識。
“丈夫的做法是對的,我們有責任挽救被白血病折磨的患者。”聽了醫生的講解,張力支心中的疑慮徹底消除了。
捐出120毫升造血干細胞
2005年底的一天,沈忠臣巡邏剛剛回到營地,沈陽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就通知他,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一名女患者跟他的骨髓配對相吻合,請他考慮是否無償捐獻。
“我的愿望終于實現了?!鄙蛑页几嬖V記者,從填寫志愿捐獻書的那一刻起,他就期待著這天快點到來。
2006年1月10日,沈忠臣的血樣被送往北京血液檢測中心進行高分辨檢測。不久,中國紅十字會通知他配型成功。
2006年5月9日下午,在廣州市南方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正式開始,在兩天近9個小時的采集過程中,沈忠臣始終微笑面對周圍的每一個人。
5月10日18時40分,沈忠臣的120毫升造血干細胞被從廣州護送到北京;19時30分,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沈忠臣的造血干細胞靜靜地輸進一位四川籍患者的體內。
據了解,這位四川籍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后,病情基本穩定。
全國第424位捐獻者
“您毫不考慮自己的困難,在自己愛人最需要呵護的時候,配合醫院及時捐獻了自己的骨髓,為我愛人在與死神的賽跑中贏得了先機。這體現了您高尚的品德和優秀的軍人素質……”這是受捐患者的丈夫寫給沈忠臣感謝信中的一段話。
在捐獻造血干細胞前,沈忠臣一直沒有把這事告訴遠在沈陽的父母。沈忠臣說,父母年齡都大了,他不想讓老人有不必要的擔心,就是在部隊也是只有部分領導、少數同事知道這件事。
造血干細胞捐獻成功后,沈忠臣成為錫林郭勒盟第一位、全區第三位、我國第424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在廣州采集造血干細胞的過程中,廣東省紅十字會領導專程給沈忠臣送來鮮花進行慰問,還代表中華骨髓庫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管理中心給沈忠臣頒發了榮譽證書。廣州市的多家新聞媒體對沈忠臣的義舉進行了報道。
我區采集造血干細胞血樣4500多人份
2001年,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建立,截至今年3月,全國已建立了30個省級分庫,可用于患者檢索服務的HLA分型資料達36萬多人份,4000多位患者配型成功,400多位志愿者為患者捐獻了造血干細胞。到2010年要達到100萬人份的入庫資料。
2004年4月23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內蒙古分庫正式啟動,全區12個盟市和2個計劃單列市都開展了此項工作。目前,我區已采集造血干細胞血樣4500多人份,上傳國家總庫入庫資料2540人份,初配成功12例、高分辨5例、體檢3例、實現捐獻3例。
名詞解釋:骨髓存在于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松骨質間的網眼中,是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隨著年齡增大,人體中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后幾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紅骨髓。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被紅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顯著提高。
造血干細胞是能自我更新、有較強分化發育和再生能力、可以產生各種類型血細胞的始祖細胞。造血干細胞來源于紅骨髓,可以經血流遷移到外周血液循環中,不會因為獻血和捐獻造血干細胞而損壞造血功能。
相關鏈接:王海峰是赤峰學院附屬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2001年8月~2002年7月,她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進修期間提供了造血干細胞血樣;2004年11月10日,她在北京為一名河北籍女教師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成為全國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首位血液病醫生、內蒙古第一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楊慶文是內蒙古自治區監獄管理局東部分局的一名警察、我區第二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2003年10月1日 ,他外出考察途經北京時,在義務獻血車上義務獻血,并填寫了捐獻造血干細胞協議書;2005年4月30日,在北京道培醫院,他為一位陌生人捐獻了300毫升造血干細胞。
文章來源:北方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