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獻血”只需要取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就可以了
只取血液中的一些成分,比普通獻血方式更合理———
獻血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但是因為怕失血過多引起身體不適,很多人害怕獻血,同時血液的需要者在接受這些血液時,一不小心也會產生種種不良反應。近來,一種新的輸血方式———成分輸血正在北京市大力推廣,它有望取代原有的輸血方式,克服這些麻煩.
專家解讀
成分獻血只取血液中的某一種成分,其他成分再還給獻血者
所謂成分獻血,就是指需要哪一種血液成分就采集哪一種,有針對性地采集血小板、粒細胞或外周干血細胞。據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馬國棟介紹,目前國內以捐獻機采血小板最為普遍。捐獻成分血與捐獻全血基本相同,通過相連接的經過消毒、一次性使用的管道流入血液分離機,分離出所需要的某一種成分(如血小板),并將其他血液成分(如紅細胞等)還輸給獻血者。
馬國棟介紹,臨床上某些病,往往并不是因為全血的缺乏而需要輸血,只是因為血液中缺乏某種成分。有研究表明,目前這樣的情況占了80%。例如血小板缺乏的病人,只需要輸血小板就可以,而不需要輸注其他成分。如輸注全血,不僅造成血液浪費,反而增加了病人循環負擔(血容量增大),同時作為刺激物(免疫原)使機體產生相應抗體,對日后輸血將帶來不同程度的輸血免疫反應或產生無效性輸注等不良后果。
成分獻血中提取的血小板量,相當于提取2000ml全血提取的血小板量。當一位白血病病人需要輸入一單位的血小板量的時候,就需要從十個獻全血的捐獻者中提取成分獻血中一人次提供的等量的血小板。這不僅困難大,而且對于病人本身來說,他們需要經歷10個人的免疫反應,這就增大了風險。而采用成分機采集血小板,感染幾率就可降低90%,還大大提高了療效。
成分獻血感染幾率小,不影響人體正常血液供應
馬國棟介紹,抽取的是捐獻者的全血,但是通過血細胞分離機的離心力的作用,經過多次不斷的循環,最終把所需要的成分,通過離心杯的作用下,分離出來,然后將剩下的血液還輸給捐獻者。
取血的裝置是經過消毒的一次性的管道系統,血液分離的過程就相當于部分血液在人體外循環,我們利用離心力分離出所需要的成分后,其余的血液照常循環到體內。因此根本沒有途徑能夠產生交叉感染。
至于獻出去的血小板,馬國棟解釋,血小板每次提取后大約降低計數30%,而正常人為10萬至30萬,不會影響獻血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在正常人體血液循環中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天左右,而獻出的血小板在48小時左右即可恢復到正常。
記者目擊
血液在體外走了個循環
采訪時,記者剛好看到一位捐獻者在進行成分血的采集,不過已接近尾聲了。在他的旁邊記者看到一套類似于輸液管的密密麻麻的管道系統,連接這些輸液管的是幾個采血袋,采血袋里分別提取出不同的血液成分,分別是全血、血漿、紅細胞、生理鹽水、抗凝劑。在管道系統裝置下面的血細胞分離機里面還藏著一個離心杯,利用它分離出血小板。工作人員介紹,整個過程都是由這個血細胞分離機來完成的。工作人員只需要看著上面的一個觸摸屏,適時地進行每一步操作即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能看見這個密閉的管道中的流動的血液,但看不到血小板。待提取結束,記者看到紅色的兩個血袋已經空了,剛才看到的血液已經回流到捐獻者的體內,余下了部分血漿和生理鹽水。工作人員給捐獻者拔下了針頭,纏好了血袋之后,馬上打開了下面的血細胞分離機,從里面取出來一個長條的血袋,紅色黃色的液體各半。黃色的便是提出來的血小板。
把這個拿出來之后工作人員還要不停的振動它,往里面注入了一定量的鹽水和血漿。之后還需要經過專業人員進行一些后備工作,就可以放在22攝氏度正負兩度的血小板保存裝置中進行保存,并且要保持振動的狀態。
文章來源:北京科技報